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34754116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类型:B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 文2013.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2、。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谒见(y) 抚恤(x) 造福桑梓(xn) 审时度势(du)B修葺(q) 拂晓(f) 瞠目结舌(chn) 潸然泪下(shn)C契机(qi) 莅临(l) 矫枉过正(jio) 一曝十寒(p)D混淆(xio) 喟叹(ku) 拐弯抹角(m) 数见不鲜(shu)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有人大代表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使义

3、务教育涵盖学前阶段,保证每一位儿童都能平等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B一些编剧在改编名著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理解原著的精髓,胡编乱造了许多情节,这样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原有的思想性。C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但也有许多不忍卒读的作品,内容低俗,文字粗劣。D国内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今天这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去甚远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过去10年间,我国汽车产量以平均23.5的幅度每年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变得更加实惠。B广东是人口流入大省,目前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城市人口

4、增长的需求,所以异地高考方案在实施初期难以做到一步到位。C许多制度本意是好的,但如果缺乏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尽管这个制度有多么好的初衷,都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腐败问题。D“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以布局精细著称,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为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取“余荫”作为园名。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传统美学理论所争论的问题之一,是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 。问题虽是从绘画方面提出的,其他艺术何尝不存在神与形的矛盾。 。艺术中的鬼虽是想象的产物,但虚构的依据仍然是人。 。 。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神鬼虽是一种依靠想象和幻想而虚构出来

5、的形象,但它的根据仍然离不开对人和鸟兽的具体特征的观察、体验、改造与综合而神与形的矛盾,在创作上往往形成了再现与表现的矛盾这一争论在今天看来不仅仍然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和“照着葫芦画瓢”的再现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别不论是描画印象中的人还是描画想象中的人或鬼,审美感受的深浅对于创作构思的得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名实说朱琦(清)孰难辨?曰:名难辨。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天下有乡曲之行,有大人之行。乡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与否,其实也。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

6、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今也不然,曰:吾为天下长计,则天下之衅必集于我;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谨厚、廉静、退让,此三者,可以安坐无患,而其名又至美。夫无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故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当其峨冠襜裙,从容步趋于庙廊之间,上之人不疑,而非议不加,其深沉不可测也。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而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至此举无可用。于是始思向之为人主畏惮而谋远识者,不可得矣。且谨厚、廉静、退让,三者非果无

7、用也,亦各以时耳。古有负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未尝不斤斤于此。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其究乡原也。甚矣,其耻也。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世之贪者、矫者、肆者,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为不贪、不矫、不肆而讫无用,其名是,其实非也,故曰难辨也。乡曲无讥矣,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是故君子慎其名,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大人而为乡曲之行者辱。(选文有删改)【注】乡曲之行: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乡曲,乡里。乡

8、原(yun):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原,通“愿”。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 经:治理 B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惮:害怕C古有负盖世之功 负:凭仗 D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 患:疾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考之以其行 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 B.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C.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D.当其峨冠襜裙 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7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 B乡曲、大人,其名也C其究乡原也 D甚矣,其耻也8下列对原文

9、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谨厚、廉静、退让虽然都是非常美好的名声,但它们都是作者所说的“乡曲之行”,而不是“大人之行”,所以没什么人去追求。B有“大人之行”的人,能够安定天下,有刚毅的气节;他们深谋远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C作者批评那些以“谨厚、廉静、退让”自居的公卿,平时一副道貌岸然、城府很深的模样,但遇到祸害就假装着急,无计可施。D那些看起来“不贪、不矫、不肆”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贪者、矫者、肆者往往有可用之才,这是“名”难辨的原因。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

10、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3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1)首句的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3分)(2)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

11、分)(6分)(1)氓之蚩蚩, 。匪来贸丝, 。(诗经氓)(2)羁鸟恋旧林, 。 ,守拙归园田。(陶潜归园田居)(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4)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全球史观在中国刘新成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

12、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

13、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