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750606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三十六)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2011惠州)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BC D【解析】注意两种稳定性的区别,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答案】C2(2011青岛)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

2、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解析】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相对简单,食物链较少, 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生物发生耐旱突变不是因为环境干旱造成的,干旱环境只是将耐旱突变选择出来。水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答案】B3(2011海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

3、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答案】C4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理信息仅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B化学信息在种群内部传递C行为信息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D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解析】物理信息传递可以在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进行;化学信息可以在种群内部及种群之间传递;沿食物链信息可以双向传递;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故选C。【答

4、案】C5(2011孝义模拟改造)贝加尔针茅草原,部分地区开垦为玉米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玉米田抵抗力稳定性比贝加尔针茅草原高C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一段时间后,该地区不可能恢复为贝加尔针茅草原D贝加尔针茅草原变为玉米田不属于群落演替【答案】A6(2011济宁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自身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B在一块草原生态系统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一个生态系统的抵

5、抗力稳定性高,其恢复力稳定性也高【解析】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自身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答案】C7(2011潍坊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甲乙不一定构成食物链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甲、乙之间属捕食关系,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答案】A8(2011海口模拟)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

6、范围。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成正相关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解析】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

7、关,还与数量有关;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答案】B9下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解析】1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答案】D二、非选择题10(2011佛山模拟)研究者对某水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绘制出如下能量金字塔,据图回答:(1)该群落共有_个营养级。各营养级获得

8、能量的方式分别是:_。(2)该群落中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原因是_。(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_,该群落必须_,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4)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用_(抽样统计方法),调查发现受到生活废水的轻微污染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_。【答案】(1)三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各级消费者)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2)浮游植物的寿命较短,大多数未被消费者取食就死亡了(3)递减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4)样方法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11(2011潍坊质检)下面左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

9、”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2)若消耗生产者10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kg。(3)左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4)右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_;_。【解析】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CO2从大气进入群落,是以CO2形式通

10、过生产者(E)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含碳有机物,然后以有机物形式通过食物链流动。食物链共4个营养级,若消耗生产者10000 kg,最高营养级的生物(B)最多可增重1000080 kg,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牧业生产中长年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很容易使害虫抗性逐代积累增强,且易杀死其天敌,故效果将减弱。【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80(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长不变(稳定)(5)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12生态学家逐年对一片针阔混交林中的马尾松和山毛榉两个树

11、种的存量进行统计,以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为纵坐标,以年份为横坐标,作出图一所示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中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2)此针阔混交林中,a年时的优势种是_,e年时的优势种是_。(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森林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_能力来实现的。从长远看,在森林生态系统趋向稳态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调节。(4)此针阔混交林中,新迁入了一种野兔,图二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三中画出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识图判断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明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生态因素,能正确解释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答案】(1)bd(2)马尾松山毛榉(3)阳光自我调节负反馈(4)如图(注意S型曲线的形状、曲线在纵坐标上的起点、B点、D点的位置)- 5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