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744484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 品德。(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作品。整体感知全文。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一、作者简介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

2、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

3、,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二疏通字词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通读一遍课文,圈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分清叙述和议论抒情的段落。要求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三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指定几名同学朗读。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四整体把握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提示除3、8、9、11四段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屈原的一声遭际用任疏黜迁死5个字概括。来源:学&科&网五布置作业来源:学科网ZXXK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来源:学科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

4、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来源:Zxxk.Com教学过程一重点字词学生分组试翻译各段,然后讨论出本组所译段落中的重点字词,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提示掌握下列内容(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

5、”,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二掌握各段主要内容来源:Z&xx

6、&k.Com1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m!),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

7、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 2关于第二大段。 (1)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

8、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

9、,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受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

10、“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板书: 3关于三、四两大段。 (1)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11、” 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来源:学科网ZXXK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和学

12、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来源:学科网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二赏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源:学_科_网Z_X_X_K三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