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4640484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开DOC·毕业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公共汽车驾驶员座椅的人机学分析摘要:汽车座椅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身体心理等很多方面的健康,然而一个驾驶员的健康又影响着乘客和自己的什么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有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使很多人遭受痛苦。驾驶员驾驶姿势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舒适和健康,关系着是否能够安全、高效准确地驾驶。同时它还决定着舒适程度,以及长期驾驶是否对驾驶员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害的影响。本文结合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从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汽车振动特性,视野范围以及空间分布来分析人与座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得出能符合人机工程学标准的,并将舒适性、安全性都考虑到

2、位的汽车座椅的设计。这次人机工程的课程设计,我选择的是公共汽车车厢的人机学设计。在公共车厢中,我选择了驾驶员的座椅作为研究对象。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座椅,舒适度、设计根据调查分析,许多驾驶员一天长时间的开车驾驶之后总是感觉到身体非常的不适,感觉到腰酸背痛,感觉到干等量的工作而车比较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的座椅的问题,主要是驾驶员座椅的人机问题没有很好地分析和没有将人机学很好地应用到汽车座椅当中。这次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驾驶员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的要求。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下两条:1:机器如何适应人的操作和使用;2:环境控制和生命保证系统的设计。一个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主要取决于

3、以下五个方面:座椅与人体的人机界面能否为人提供舒适而稳定的坐姿。驾驶员(或乘坐)座椅车辆系统能否有效的隔离或衰减来自路面不平度的激励而产生的震动以及驾驶员或乘坐员所承受的全身震动负荷低于规定限值。驾驶员(或乘坐员)座椅驾驶室系统的几何位置关系能否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野。能否为驾驶员提供一个相对于各种操纵机构的合适位置,使他能方便地进行操作。能否提高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性,当发生翻车或撞车事故时,将驾驶员约束在驾驶座椅上面,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上的运用。1:驾驶员的操作位置尺寸:1.1:汽车座椅主要尺寸: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1:观察汽车的工作状态及工作环境;2:确定

4、正确的操作程序;3:操作各种机械以驾驶汽车。因此,驾驶员的操作位置对驾驶员能否正确,舒适而持久的工作有很大影响。驾驶座椅尺寸结构设计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对驾驶舒适程度的影响上,寻求最佳的座椅结构型式、尺寸、轮廓形状及材料选择。座椅尺寸设计主要参数包括:椅面高度、宽度、深度、椅面倾角;靠背的高度、宽度和倾角。椅面高度:椅面高度定义为椅面前缘至驾驶员踵点的垂直距离。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到的两点:椅面过高会使大腿肌肉受压,椅面过低就会增加背部肌肉负荷。驾驶座椅的椅面高度应低些。椅面宽度: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以宽为好。但对于汽车驾驶座椅来讲,驾驶员坐姿单一,不涉及变换姿势,通常设计应以满足

5、最宽人体需要为准。 椅面深度:指椅面前缘至靠背前面水平距离。其尺寸应满足:腰部得到靠背的支承;椅面前缘与小腿之间留有适当距离,以保证大腿肌肉不受挤压,腿弯部分不受阻碍。 靠背高度及宽度:靠背的高度和宽度与坐姿肩高和肩宽有关,对于汽车驾驶座椅靠背的高度应采取高靠背,最好加靠枕。靠背倾角:靠背倾角是指靠背与椅面水平方向的夹角。椅面倾角:指椅面与水平之间的夹角。主要考虑到为了防止人体臀部向前滑动而是椅面前缘向后倾。此角不易过大,否则会增加大腿下平面与座垫前缘的压力,从而减少双脚着地的负荷,阻碍血液循环,引起身心疲劳。 通过以上座椅尺寸参数的确定,以保证驾驶员人体脊柱曲线更接近于正常生理脊柱曲线。1.

6、2汽车座椅的靠背的设计靠背的安全性设计应考虑靠背的强度、倾角、基本尺寸及其形状。靠背的强度设计不但应该在“追尾”等后部碰撞时给乘员提供良好的保护,而且也要考虑侧碰时对乘员的保护。而靠背倾角、基本尺寸及其形状对尾部碰撞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依据靠背上体压分布不均匀原则,在座椅靠背设计时应保证有靠背两点支承即就是人体背部和腰部的合理支承。汽车座椅设计时应提供形状和位置适宜的两点支承,第一支承部位位于人体第5 一 6胸椎之间的高度上,作为肩靠;第二支承设置在腰曲部位,作为腰靠。肩靠能减轻颈曲变形,腰靠能保证乘坐姿势下的近似于正常的腰弧曲线。2:坐姿舒适的生理特征坐姿是人体较自然的姿势,坐姿将以脚支撑

7、全身的状况转变为以臀部支撑全身,有利于发挥脚的作用,特别是能够利用靠背来增大腿脚的蹬力这一特点,来控制操纵力较大的装置。但如果坐姿不正确,座椅设计不合理,也会给身体带来严重损害。2.1坐姿生理学2.1.1脊柱结构坐姿状态下,支撑身体的是脊柱、骨盆、腿和脚。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由24节椎骨以及5块骶骨和4块尾骨连接组成,如图1-1所示,其中椎骨自上而下又分为颈椎(共7节)、胸椎(共12节)、腰椎(共5节)三部分,每两节椎骨之间由软骨组织和韧带相联系,使人体得以进行屈伸、侧曲和扭转动作等有限度的活动。颈椎支撑头部,胸椎与肋骨构成胸腔,腰椎、骶骨和椎间盘承担人体坐姿的主要负荷。 图2-1 人体脊柱

8、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脊柱呈现颈、胸、腰、骶四个弯曲部位,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所以设计座椅时要依据人体曲线进行设计。2.1.2腰曲弧线与坐姿舒适性直接相关的是腰曲。图2-2为各种不同姿势下所产生的腰曲弧线,人体正常腰曲弧线是松弛状态下侧卧的曲线,如图中曲线B所示;躯干挺直坐姿和前弯时的腰弧曲线会使腰椎严重变形,如图中曲线F和G所示;欲使坐姿能形成几乎正常的腰曲弧线,躯干与大腿之间必须有大于90度的角度,且在腰部有所支撑,如图中曲线C所示。可见保证腰弧曲线的正常形状是获得舒适性的关键。图2-2 不同姿势下所产生的腰椎曲度2.1.3腰椎后突和前突正常的腰线曲线是微微前突。为使坐姿

9、下的腰弧曲线变形最小,座椅应在腰椎部提供所谓两点支撑。无腰靠或腰靠不明显将会使正常的腰椎成图2-3(a)中的后突形状。而腰靠过分凸出将会使腰椎呈图1-3(b)中的前突形状。腰椎后突和过分前突都是非正常状态,合理的腰靠应该是使腰弧曲线处于正常的生理曲线。图2-3 腰椎后突和前突2.2坐姿生物力学2.2.1肌肉活动度脊椎骨依靠其附近的肌肉和腱连接,椎骨的定位借助于肌腱的作用力。一旦脊椎偏离自然状态,肌腱组织就会受到相互压力(拉或压)的作用,使肌肉活动度(活动量)增加,招致疲劳酸痛。在挺直坐姿下,腰椎部位肌肉活动度高,因为腰椎前向拉直使肌肉组织紧张受力。提供靠背支承腰椎后,活动力则明显减小;当躯干前

10、倾时,背上方和肩部肌肉活动度高。2.2.2体压分布座垫上的体压分布。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合于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因有下肢主动脉分布,故不宜承受重压。据此座垫上的压力应按照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分布,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少,自大腿部位时压力降至最低值,这是座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图2-4是较为理想的坐垫体压分布线。图2-4 体压分布曲线2.2.3骨盘受力分析人体结构在骨盘下面有两块圆骨,称为坐骨结节。如图1-5所示。坐骨结节下面的底座呈近似水平时,可使两坐骨结节外侧的股骨处于正常的位置而不受过分的压迫,如2-5(a)。

11、当坐面呈斗形时,会使股骨向上转动,这种状态会使肘部和肩部受力,从而引起不舒服。所以在座椅设计中,斗形坐面是应该避免的。图2-5 座面对股骨的影响2.2.4椎间盘受力分析当坐姿腰弧曲线正常时,椎间盘上受的压力均匀而轻微,几乎无推力作用于韧带,韧带不拉伸,腰部无不舒适感。但是,当人体处于前弯坐姿时,椎骨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相邻两椎骨前端间隙缩小,后端间隙增大。这会引起腰部的不舒适感,长期积累作用,可造成椎间盘病变。2.3坐姿人体测量尺寸坐姿人体测量尺寸是座椅静态尺寸设计的主要依据。与座椅设计相关的人体测量主要尺寸见图2-6,具体测量数值如表2-1所示。 图2-6 对座椅设计有用的人体尺寸 表2-1

12、坐姿人体尺寸年龄分组百分位数测量项目男(1860)女(1855)1 5 10 50 90 95 991 5 10 50 90 95 99 综合来看,从坐姿生理学角度,应保证要弧线正常,腰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从上体通向大腿的血压不受压迫,保持血液正常循环。因此,最舒适的坐姿是臀部稍离靠背向前移,使上体略微向后倾斜,保持腿夹角在90度到115度之间,小腿向前伸,大腿与小腿,小腿与脚面之间也有合适的夹角。 图2-9 大腿、小腿和脚面的夹角 3:人体对乘坐振动的反应座椅及悬架等部件隔离、吸收、缓和、衰减行驶中所产生的各种冲击和振动激励如果超出了人体承受振动的舒适性界限,就会使人产生不舒服感。车辆驾驶员

13、所受的机械震动分为全局振动和全身震动两大类。局部振动是指作用于人体特殊部位(如头部和四肢)的震动,一般不会给驾驶员造成损害,但是对操纵的精确度有影响。全身震动是指通过人体支撑表面作为整体传给人体的震动。车辆驾驶员承受的乘坐振动属于全身震动,是对驾驶员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主要震动形式。人体承受全身震动将产生机械的、生理、病理的和心理的效应。3.1乘坐振动的机械效应乘坐振动通过驾驶员的臀部、腰部传给驾驶员,激起人体的全身震动。当振动激励频率接近人体的主要器官的固有频率时,将引起相应器官的共振而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人感到不舒适。在正常重力情况下,人体对48Hz频率的震动的能量传递最大,其生理效应也最大

14、,称为第一共振峰。10 12Hz的震动频率时出现第二共振峰,其生理效应仅次于第一共振峰。在20 25Hz时出现第三共振峰,其生理效应较第二共振峰稍低。以后随着频率的增高,震动在人体内的传递逐步衰减,其生理效应也相应减弱。如图3-1所示图3-1 坐姿时人体对垂直振动的传递率坐在驾驶座上的驾驶员承受垂直振动时,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固有频率如图3-2所示。 图3-2 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全身振动引起的主诉症状及生理反应与振动频率有关。低于10Hz的震动,主要引起胸脯部不适;高于10Hz的振动,引起头部症状的增强。全身振动英气的生理效应如图3-6所示。图3-6 全身振动的生理效应全身振动最明显的生理反应时人体姿势的变化,低频高强度的振动使人难以保持稳定的姿态。3.3全身振动的病理效应研究表明,驾驶员常患的两种职业病:胃病和脊椎损伤。图3-7为拖拉机驾驶员的胃病患病率。主要原因是因为急剧的乘坐振动对胃的消化功能产生了有害影响。图3-7 拖拉机驾驶员的胃病患病率图3-8为拖拉机驾驶员为脊椎病与年龄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驾驶员的脊椎畸形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