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634034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61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药品管理)灸法概述正常字体放大字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灸法概述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据考古学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

2、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moxa)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据左传记载,鲁成公10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秦国太医令医缓

3、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 “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也是指的艾灸。从中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

4、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的重视。以后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到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历代灸法的专著还有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 灸法治病,最初古

5、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如太平圣惠方指出:“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也说:“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灸法已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灸法简史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

6、的疗法之一。 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早期只有钻木取火的“木燧”,后来则有照日取火的“金燧”。周代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左佩金燧”,“右

7、佩木燧”的规定,政府还有专门取火的官员,分季节为人民提供新火种。古代不同的取火方法曾给当时灸疗选用火源以一定影晌。如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疗不宜用八木之火,而宜用“阳燧”从太阳取火。 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并发现,其中一些病证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

8、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如“久(灸)足中指”、“久(灸)左月行”,“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等。 在同时代的不少非医学书籍中,也有不少灸疗的记述。左传中提到公元前581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说过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样一段话,其中“攻”字,一般认为应当作“灸疗”。非医药文献中最早提及“灸”字的,则见于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篇,还提出了艾灸“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中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而且一些非医家在引喻射事时亦多用灸疗,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灸疗之法已经相当盛行了。秦汉时期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9、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它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因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灸疗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灸疗的适应证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黄帝黄帝内经还提到灸的补泻之法:“以火补者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腧

10、)。最后,指出艾灸之禁忌证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黄帝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疗法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疗7条,金匮要略2条,复出2条,实为7条,但是,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症有所发挥。在应用上,仲景指出灸疗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少阴下利呕吐,脉微细而涩时,升阳补阴。或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促之证,灸之以通阳外达;脉微欲绝者回阳救逆。灸疗禁忌范围则包括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晋唐宋时期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从两

11、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灸疗专著大量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至迟是在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依照刊本抄录的,原刻印本,初刊于唐代京都长安,不仅证实该书成书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国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专书。敦煌类遗书中,尚有我国首部人体穴位灸疗图谱灸法图和灸经明堂,其作者及成书年代虽难以确知,但据文体和内容来看,多为唐代或以前的的作品。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国外,目前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

12、,记载专病灸治经验,原书虽已佚,但尚收存于外台秘要及苏沈良方之中。另有黄帝明堂灸经(分一卷本和三卷本二种,内容相同),为唐代佚名氏撰。后由北宋书商改题此名刊行,至元代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而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则是防病保健灸法的专门典籍;另有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疗经验。 二、医籍中灸法占据重要地位 在晋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灸法都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

13、,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黄帝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疗外,首创隔物灸疗,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应用蜡灸,及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烧艾于管中熏灸等。在病证救治上,肘后备急方载有卒死、尸厥、卒客忤死、霍乱、中风等28种急症的救治灸方达102首。 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是提倡灸疗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现已佚)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对灸疗也多有论述。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从散在于其它医籍的近三十则陈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取穴少而精,强调

14、灸前刺去恶血,用灸壮数多达50100壮,也有用随年壮。特别是关于灸禁问题,认为黄帝内经禁灸十八处并非绝对,并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疮瘢为害耳”等。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然可取。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疗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疗,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灸疗范围上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灸疗防病的内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厉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其次,灸治的病种较前代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疗使“火气流

15、行”令其溃散;另如对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等,均用灸疗取效。这显然是对伤寒论某些偏颇提法的纠正,也是对灸疗法的补充和完善。在灸疗的方法上也强调操作 的正确性“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同时代的王焘,更是重灸轻针,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在外台秘要一书中,针灸治疗部分,几乎都用灸方。这种弃针重灸的观点,当然属于偏见,但是可证明当时对灸疗的重视。 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亦以灸法为主,并记载了灸劳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疗、小儿胎疝灸等灸治之法。书中还收录不少本人或其亲属的灸疗治验,如“予尝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针灸资生经第三)。另外,王执中对灸感流注也作了较深入的观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针灸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