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633165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70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终版)有限公司二一五年度矿井重大灾害预防措施及处 理 计 划 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 有限公司二一五年度矿井重大灾害预防措施及处 理 计 划 总 经 理: 总工程师: 安全副总经理: 机电副总经理: 生产副总经理: 通风副总经理: 安全副总:机电副总:安全部长: 调度室主任:通风部长: 生产部长: 机电部长: 自动化部长: 地测部长:会 审 表会审意见会审人员目 录第一部分 概 况1一、井田概况1二、煤层储存状况及煤质2三、水文地质情况4四、矿井开拓方式及安全出口7五、瓦斯煤尘情况7六、矿井主要环节情况7七、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1八、兼职救护队情况13九、

2、矿井生产体制及2015年矿井采掘活动情况、支护方式、回采工艺。14十、安全、生产例会和安全检查制度及其它14第二部分 矿井重大灾害防治重点工作15一、矿井重大危害因素辩识151、重大危险源煤尘:152、瓦斯事故:153、火灾事故:164、水灾事故:165、冒顶166、触电及运输事故167、其它事故:178、各种事故的危险性及危害程度17二、具体说明18(一)瓦斯煤尘爆炸分析18(二)矿井水灾分析21(三)顶板事故分析23(四)主运输、辅助运输事故分析26(五)大范围停电停风事故分析26(六)其它事故分析26第三部分 预防措施27一、三大规程贯彻学习及落实措施27二、“一通三防”管理措施29三、

3、防止瓦斯、煤尘爆炸预防措施30四、矿井火灾预防措施35五、矿井防治水预防措施43六、预防顶板事故预防措施45七、辅助运输、主运输及压风、排水、主通风机事故的预防措施49八、供电设备事故预防措施52九、监测监控系统异常或故障的预防处理措施53第四部分 灾害处理计划54一、灾害汇报和救灾组织程序54二、救灾指挥部56三、救灾指挥部成员职责分工56四、自救、互救的原则、方法60(一)自救时应遵守“灭、护、撤、躲”四原则60(二)自救互救时,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61(三)煤矿井下工人必须按规定携带自救器61(四)自救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事项61(五)对各类事故现场的自救和互救方法62(六)对各类人

4、员的现场急救方法68五、避灾原则及避灾路线69(一)避灾原则69(二)避灾路线70(三)避灾和灾害处理方法72(四)本“计划”附有的图纸与资料74六、井下五大灾害应急救援、处理措施75(一)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处理措施75(二)井下火灾事故处理措施78(三)顶板事故处理措施84(四)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超限处理措施85七、矿井大型设备事故处理措施88(一)重大主通风机停风事故处理措施88(二)重大局部通风机停风事故处理措施94 (三)主运输事故处理措施96 (四)主斜井提升事故处理措施98(五)顶板事故处理措施100 (六)供电系统运行方式与供电事故的预计101(七)中央水泵房水淹事故处理措施10

5、9第五部分 会审意见110第一部分 概 况一、井田概况1、交通位置山西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沁源县城西北约20km的北沟村西,行政区划属灵空山镇管辖,沁(源)古(县)临(汾)省级公路从该矿西南部通过,均为油面公路,往西经洪洞与南同蒲铁路连接,往东经交口乡通过沁(源)沁(县)铁路与太(原)焦(作)铁路相接。交通方便 。 2、地形、地貌井田矿区位于太岳山区,地表为中低山侵蚀地貌,沟谷纵横,地质复杂,总的地形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之势。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部山梁上,标高为139.9m;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沟谷中,标高为1165.7m,相对高差226.2m,属侵蚀强烈的中山区。3、水 系该区地表水属黄河

6、水系。沟谷内一般无水流,每逢雨季雨水顺沟谷向西南汇入柏子河,再向东南流入黄河。4、气 象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根据沁源县气象台观测记录,本区7、8、9三个月为雨季,降水量最小为463.3mm,最大为861.6mm,蒸发量最小为1306.7mm,最大1609.6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3倍。冬春两季雨雪较少,平均积雪厚度410;夏末秋初雨量较大。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零下65,七月份气温最高,为3738,年平均气温18.7。十一月份开始结冰,次年三月份开始解冻,冻土深度最大为750mm,最小为370mm。 5、地震地震据山西省颁发的地震基本烈度表,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

7、g。二、煤层储存状况及煤质 1.煤层储存状况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山西组平均厚度42.14m,含煤3层,含煤总厚度为3.63m,含煤系数8.6%。山西组含煤性总的特点是煤层稳定,变化小,1、2号煤层全区可采,已全部采完。 3号煤层不可采。太原组平均厚度119.15m,含煤8层,总厚度为6.8m,含煤系数5.7%。总的特点是煤层层数多,达可采厚度者层数较少,但可采煤层厚度较大。其中910号、11号煤层为本区稳定的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2.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9+10号煤层顶板为K2石灰岩,厚度2.50-10.00m,厚层状,质坚硬,性脆,浅部地

8、带具有裂隙,为稳定性好的顶板。底板多为泥岩、粉砂岩,泥岩占到55%,厚度11.0-2.50m,为稳定性差的底板。石灰岩抗拉强度0.85-4.70,抗压强度29.5-136.6,为稳定岩石;底板泥岩抗拉强度1.13-1.90,抗压强度26.5-36.2,粉砂岩抗拉强度3.04-4.65,抗压强度54.4-73.8,为不稳定-中等稳定岩石。3.构 造该矿位于沁水煤田西缘,霍山隆起之东翼。由于受霍山径向构造带影响。井田总体构造为一走向NNE倾向SE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7-12,在此基础上发育有次一级宽缓背向斜,褶曲轴向近南北向,背斜轴部极为宽缓、平坦,展布于井田中部偏西,向南倾伏;向斜位于背斜以西,

9、与背斜平行分布,往南西延伸至区外,往北逐渐消失。井田地表未发现断层及陷落柱,在井下掘进开采中揭露陷落柱37个,断层24个。(详见断层、陷落柱简述表)断层简述表 表1-2特性断层名称断层大小个数断层统计F1020m-10m1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1 F12 F13 F14 F15 F16 F17 F18 F19 F20 F21 F22 F23 F24小于10m23陷落柱简述表表1-2特性陷落柱名称直径大小个数按陷落柱直径统计X1 X3 X4 X11 X16大于100m5X2 X5 X6 X7 X8 X9 X10 X12 X13 X14 X15 X17 X18

10、X19 X20 X21 X22 X23 X24 X25 X26 X27 X28 X29 X30 X31 X32 X33 X34 X35 X36 X37小于100m32井田内无岩浆侵入。该区构造属简单类型。三、水文地质情况(一)地表水矿区地表河流主要为西侧的柏子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平时以溪流为主,雨季水流增大,向东南汇入沁河,属黄河水系。由于有隔水岩层的存在,且在矿区西部边缘,因此,对矿井开采影响极小。(二)井田主要含水层组矿区的含水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砂砾层孔隙潜水含水层:第四系全新统Q4及上更新统Q3,该层渗水性含水性均好,由于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条件好,为地下水较丰富的孔隙潜水含水层。上

11、石盒子组底部(K10砂岩)砂岩裂隙含水层:砂岩含水层较稳定,多呈透镜体,岩性为黄绿色,浅灰绿色中细粒厚层状石英长石砂岩,该层为较弱裂隙含水层。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砂岩含水层位于1号、2号煤层以上,K8为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厚层状石英长石砂岩,多为钙质胶结,裂隙稍发育,含水层为较弱裂隙含水层。太原组石灰岩(K4、K3、K2)岩溶裂隙含水层:K2石灰岩为9+10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也是太原组的主要含水层,岩性为深灰色,致密、坚硬、性脆石灰岩,石灰岩裂隙稍发育,局部较发育,水位标高1305.42m,浅埋藏地带以透水层为主,深部裂隙不发育,属弱中等富水

12、性裂隙含水层。 砂岩裂隙含水层及其之间灰岩岩溶,K2灰岩单位涌水量:0.009-0.885升/秒米;渗透系数:0.367-13.095米/日;为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HCO3SO4-CaMg型水,K2- K4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135升/秒米,渗透系数3.655m/d,为中等富水性含水层,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水位标高:1160m, K#-4#=灰岩,单位涌水量:0.02-0.41升/秒米;渗透系数:0.6826-8.98米/日;为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水位标高1160m。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峰峰组上段块状石灰岩

13、(O2f),奥陶系地层出露于矿区外西部,峰峰组石灰岩是本区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是开采下组煤(910、11号)的主要威胁。岩性为质纯、致密、性脆,裂隙稍发育,一般被方解石充填,局部偶见有封闭式小溶洞,可见有角砾状石灰岩,棱角状灰岩碎块被泥灰岩胶结,厚度70.05m,(矿区南边界5km)沁新矿水井(矿区东5km)抽水试验,q7.53L/s.m,水位标高932.04m,由此推断,含水层为强富水性裂隙含水层。(三)隔水层11号煤至O2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由铝土泥岩、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等致密岩层组成一般厚42.73m,其间的石英砂岩、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 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贯通情况

14、下垂直方向上11号煤以上含水层与O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峰峰组下段泥灰岩石膏层隔水层,石膏层厚度78.86m,深灰色、灰白色,以深灰色块状石膏为主,含不规则纤维状石膏, 局部为斑块状,多与泥灰岩交织在一起,岩芯较完整,为相对隔水层。2号煤至K4石灰岩之间隔水层,由致密的粉砂岩、泥岩组成,一般厚76.40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及陷落柱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使2号煤经上含水层与K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由于其间存在厚度较大的粉砂岩、泥岩,且各砂岩含水性又不强,因此,垂直方向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四)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大气降水入渗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年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且随着降水量的改变而改变,降水入渗集聚形成地下水,这部分地下水受构造影响,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以泉的形态又排出地表形成地表水。降水入渗对地形低洼浅埋矿床的充水影响最明显,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影响逐渐降低,且涌水高峰出现后延现象。区内仅有季节性沟谷,平时沟谷干涸无水,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有短暂时水流,对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