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631040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与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 张志芳1 郭静1 刘晋权2 指导老师:程振芳(1.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呼市 010059 2.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10010)摘要 本文通过近十年来中药药对文章的全面归纳总结,从药对的基本概念,药对的组成研究,方剂药对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对中药药对进行全面研究,更好的为研究中药七情配伍规律及方剂配伍规律服务。关键词 中药药对 研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最初防治疾病是从单味药开始的,积累了单味药用药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迁徙,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复杂性,单味药难以胜任,故出现了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的合用1。

2、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药对的应用及研究也有了进步。药对既不同于中药学所研究的单味药也不同于方剂学所研究的固定方剂,可以说药对是连接中药与方剂的桥梁。药对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清药对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单元,更有助于指导临证科学用药,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充实中医药理论有重大意义。现将近十年有关药对论述归纳和分析如下:1.药对的基本概念关于药对的定义胥氏2、李氏3、聂氏4等均认为“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王氏5认为药对的基本

3、概念,其一,药对,“对”即“双”的意思,药对特指由两味药组成。既有可能药对本身就是成方,例如桂枝甘草汤,大黄甘草汤;也有可能药对是成方的基本结构单元。其二药对,“对”即“相合”,“正确”,“正常”的意思,即药对含有“正确的药物组成”或“正常的药物组合”或“药物之间的相合作用。”可见,药对未必都是由两味药组成,也可能是由三味药组成。谢氏6认为药对是具有密切配伍关系的两味或三味药的并用有某种特定功用的配伍单位(药群),药对或曾是独立的小方,如芍药甘草汤等;或源于成方中的配伍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2药对的组成研究21 理论研究211药对的组成原则徐氏7根据大量药对的分析和研究, 药对组成原则与中药

4、的基本理论和治法关系密切.聂氏4认为药对组成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药物性能,二是证治法则。王氏5观点同徐氏、聂氏。认为药对的配伍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原则,以中药的性能功用,治法为前提进行组合配对的。212药对的组成形式徐氏7 通过对众多临床常用药对的分析与比较,归纳出数类。如协同配对、相辅配对、相制配对、调节配对、引经配对和特殊配对6类。顾氏8认为药对组成规律主要有三:一通过相须相使配对以求相加协同,增强疗效;二通过相畏相杀配对以求制约抑制毒副作用;三通过药性相反配对以求适应复杂病情,求得最佳疗效。蒋氏9认为中药药对的组配方式大致有七情药对组配,性味药对组配,趋向药对组配,其他药对组配。王氏5从药

5、对之间性能功用异同出发认为经方药对其组成形式有三:其一药对之间性能功用基本相同,即药对之间通过协助作用而能明显提高单味药治疗效果。其二药对之间性能或作用不尽相同,但药对之间通过相互协调而能明显提高单味药治疗效果。其三药对之间性能功用完全不同,可药对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能治疗错综复杂的病症。22 临床应用研究221对某味药的系列药对的研究其常指以一味药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药对。同一种药物与不同的药物配对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和临床意义,因而这类文献也较多。刘氏10-18对单味药的研究报道有10余篇文章,分别阐述了杏仁、桔梗、沉香、枳实、丹参、川芎、瓜蒌、陈皮、香附等药对的临床应用。吴氏19、薛氏20、

6、李氏21、王氏22等又报道了各自对大黄药对配伍应用的研究。222对某一药对的研究这些药对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已形成固定模式的药物配对应用的经验。这类文章多是用现代手段对其研究的报道。张氏23通过对“桃仁红花”药对不同配比在血俯逐瘀汤的研究配比得出,桃仁、红花不同的血俯逐瘀汤均有明显对抗pit(垂体后叶素)至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其功效与桃仁红花的不同配比之间关系不明显。徐氏等24所作的研究是通过对药对麻黄地龙的研究得出其二者最适配比为1:3及其平喘机制。舟氏25通过对药对黄连-吴茱萸的研究得出其炮制方式不同,配伍剂量不同,适应不同的临床需要。223对某一治法的药对研究是指对某

7、一治法指导下的药对配伍的研究。如陈氏26搜集众多的活血化瘀药对后,分析其配伍,主要分为同类增效配伍和异类增效配伍两类。其还论述了活血化瘀的药物的主要作用及常见应用类型27。袁氏28对清热化瘀的药对进行了归纳于分析。224对某类病症的药对研究尤氏、文氏相对完整的根据妇产科自身的特点论述了药对在妇产科的发展史。介绍了妇产科药对的萌芽,妇产科药对的形成,妇产科药对的充实完善,药对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现代研究29。尤氏、文氏30 31论述了妇产科药对的组配形式及意义,及妇产科药对的应用与作用特点。雷氏32归纳了槟榔赤芍,杜仲-川断,鸡血藤-威灵仙等止痛药对。张氏33通过中药药对组合方法防治偏头痛的临床观

8、察得出其药对组合方法防治偏头痛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蒋氏34将临床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对归纳为相须相使配对以求增效;相畏相杀配对以降低药物毒性与偏性;相反配对出奇制胜。这一类研究较多如许氏35的“中药药对治疗崩漏撷菁”张氏36的“夏翔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对浅析”,赵氏37的“熊磊教授治疗小儿发热常用药对介绍”。另有各医家运用药对的经验。如沈氏用柴胡配黄芩治外感高热,夏枯草配姜半夏治顽固失眠等38。23 实验研究2.3.1在药化研究方面施氏39将黄芪桂枝五物汤分为黄芪桂枝组,黄芪白芍组,黄芪生姜组,黄芪大枣组,黄芪组,黄芪桂枝五物汤组6组。用HPLC测定全方及方中药对黄芪甲苷的含量,结论为:方

9、中不同药味与黄芪配伍后,对黄芪甲苷的煎出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如李氏40对川芎、赤芍对挥发油GS/MS分析得出药对川芎赤芍的挥发性成分在数量上几乎是两个单味药川芎和赤芍的加和,且基本由川芎的挥发油成分决定。2.3.2在药理研究方面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药对的作用机理,孙氏等41在研究四逆散的配伍规律,发现其中柴胡芍药,芍药甘草,柴胡枳实三个药对及全方在体外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而柴胡芍药的作用最为显著。箫氏42通过常用药对部分药理研究总结,研究归属七情的药对配伍前后的反应。如相须的大黄芒硝药对,用薄层层析法测定大黄及大黄芒硝的混合提取液,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均含有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蒽醌甙,番泻甙

10、A及芒硝的主要泻下成分硫酸钠。3.方剂药对研究31 方剂学药对研究药对与方剂的关系密切,药对是单味药物和方剂的桥梁。关于二者之间的论述现多集中于药对与方剂的关系,以及药对对方剂学的重要意义。李氏43认为药对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药对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药对是系列复方的共同点。章氏44则将其在六版方剂学教学中对方剂学中所涉及的药对进行简述,分为气血不足的药对;治疗脏腑盛衰的药对;针对症状的药对;比较特殊的药对配伍。3 2 经方药对研究另有许多文献论述经方的药对配伍的理论,如杨氏的伤寒论药对配伍选析45,聂氏的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46,耿氏的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47,杨氏的仲景药对配伍特

11、点浅析48等,因现有关药对理论的论述,许多都来自于经方,因与上述重复,在此不再详述。4.讨论综上所述,药对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性能和治法为依据,以安全有效为目的,结合炮制、剂量而精确遣药确定下来的用药基本单元。在中药七情配伍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总结为相须(协同)配对、相使(相辅、辅助)配对、相制配对、调节配对、特殊配对(包括引经配对)等几类。但是目前关于药对组成形式在中医药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我们期望着今后药对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药对的临床研究多个人经验总结,或是文献研究总结。临床研究应寻找更多的相关现代研究为其提供实验依据,从而进一步丰富理论来源。在药对配伍实验研究方面

12、,现多是单纯的研究某种药对的作用机制。如以药对为基本单元,对确有疗效的复方进行研究,找出其配伍规律,对进一步研究中药七情配伍理论和方剂配伍规律都具有一定意义,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如何能有机的统一是今后药对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 滕佳琳 药对沿革及理论研究概要(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33352 胥庆华,等 中药药对大全(M) 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1997,13 李冀,等 论药对于方剂配伍的关系(J) 中医药信息 2005,22(1):30314 聂惠民 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5(4):4

13、7495 王付 经方药对研究与应用的思路与方法(J) 中医药通报 2005,4(3)24266 谢明 临证选方配伍及其规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2(4)2-57 徐国龙 试论中药药对组成的原则与方式(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8(30:61-638 顾维明 药对组合的临床应用意义探要 (J) 中医药学刊 2005,23(3):5349 蒋永光 中药药对的组配形式及临床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11):119 10 刘庆林 杏仁药对的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 2005,26(11):123111 刘庆林 浅谈桔梗药对的临床应用(J) 国医论坛 200

14、5,20(05):4912 刘庆林 沉香药对的临床应用(J) 湖南中医杂志 2005,21(5):7013 刘庆林 枳实药对的临床应用(J) 天津中医药杂志 2005,22(01):5914 刘庆林 丹参药对的临床应用(J) 山西中医 2004,20(01):5115 刘庆林 川芎药对的临床应用(J) 中医药学刊2004,22(09):1730-173116 刘庆林 瓜蒌药对的临床应用(J) 河北中医2004,26(06):43917 刘庆林 陈皮药对的临床应用(J) 湖南中医杂志2004,20(03):3218 刘庆林 香附药对的临床应用举隅(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8(11):64

15、2-64419 吴红玲 大黄常见药对的临床应用(J) 国医论坛 2005,(04):1220 薛宏亮 大黄对药的配伍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 1999,10(09):921 李玉和 大黄对药的临床运用(J) 黑龙江中医药 1999,(03):5922 王付 仲景方大黄药对应用研究(J) 中医药通报 2004,3(05):374123 张秋雁 “桃仁红花”药对不同配比的血俯逐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12(05):293024 徐朝晖,等 药对麻黄地龙配比及平喘作用机制的研究(J) 中国中医杂志 2006,31(03):236-23725 周长征 黄连与吴茱萸药对的研究(J) 山东中医药杂志 2004,22(4):23226 陈文莉 活血化瘀药对配伍十三法(J) 江苏中医 1998,19(06):3927 陈文莉 浅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