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629141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多维模式孟凡茂(大学外国语学院 276005) 容提要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经历了多维模式的发展过程。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研究途径或多或少地建立在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主谓结构”和源自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图形-背景分离”,因而对信息单位的切分主要采取两分法。本文在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信息结构的多层面地位、语用-语义实质以及在语言句法结构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关键词 信息结构 多维模式 语用-语义实质 引言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问题一直是功能语言研究关注的对象。作为传统上研究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信息单位排列顺序的信息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语句的前提、断言、焦点及辖域的语用组配,或者是

2、一种整个语句命题层面上的语义关系或结构。信息结构研究经历了早期模式和经典模式的发展过程。大多数学者们基本上都采用对信息结构中的信息单位进行切分的两分法旧信息和新信息,他们为句法成分贴上不同的标签,用来标示句法结构中不同句法成分的功能;信息结构是居于比句法结构更深层的结构,是人们对底层的信息单位调用的结果,实际上它已经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排列顺序(比如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更确切地说,它是对存在于语言机制中的与人们所要表述的意义相对应的语义结构。但是信息结构中标示现实中事物或事件的信息状态与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并不总是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S NP VP syntactic repr

3、esentation V NP (Mary likes) (elk) syntactic constructionpresupposition focus information structure 学者们对信息结构中的信息单位切分所使用的术语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理论背景上,或者说切分是以单一平台为基础进行的,有些术语是语用的,有些是心理的,而有些则完全是语法的。他们对于究竟在哪个平台上对信息结构进行切分并未达成共识,但都认为信息结构与在语法意义上对句法结构进行切分的主谓结构密切相关,即信息结构中两个信息单位可组配成一个超语法的完全孤立结构体。下图给出了学者们在各自理论基础上切分信息结构所使用的术

4、语:Terms Proposerspsychological subject Von der Gabelentz (1869), Paul (1880)psychological predicate themerheme Ammann (1928), Mathesius (1929), Firbas (1964), Danes (1970), Halliday (1967)topiccomment Von der Gabelentz (1869), Reinhart (1982)topicfocus Sgall & Hajicova & Benesov (1973)presupposition

5、focus Chomsky (1971), Jackendoff (1972)backgroundfocus Chafe (1976), Jacobs (1982)old/givennew Halliday (1967), Chafe (1976)already activatednewly activated Chafe (1976)open propositionfocus Prince (1981) discourse olddiscourse newhearer oldhearer new Prince (1992)notional subjectnotional predicate

6、Kiss (1995) foregroundbackground Heusinger (2001)信息结构研究的早期模式(一)主谓结构(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主谓结构不仅是语言学中重要的句法划分手段,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如认识论、逻辑学、心理学及信息论等;语言学中主语和谓语的两分法可追溯到Plato和Aristotle。这两个术语分别对应句法层面上名词和动词的功能,完全属于语法或句法畴;由于它们对传递的信息贡献不大,很快被信息论学者抛弃,但生成语法的NP-VP结构却是源自这两个概念。认识论中的主谓结构是关于句法结构中的哪些成分承载正被论及的事物或事件

7、,而哪些成分承载对所论及事物或事件进行评论或描写的功能。通常来说,语法中的主语和谓语和认识论中的是一一对应的,特别体现在简单的句法结构中;但也有些情况它们并不对应,如被动结构和英语中带“傀儡主语(it)”的结构。如识别“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ary”中的主语,认识论学者就把语境因素考虑进去,因而他们主主谓结构的确认依赖于语境,类似语篇中的话题确认。逻辑学中主谓结构的鼻祖是Aristotle,他声称主语和谓语主要是运用在“someis(某个是)”和“allare(所有的是)”格式中,用公式表示是“S is P”,如:(1) a. Some Chinese is ta

8、ll. (A is B for some A) b. All Chinese are Asians. (A are B for all A)该观点认为主语和谓语在句法结构中可持一种位置对称关系,为了某种推测的目的,它们位置的交换是可接受的,如: (2)a. Some tall person is Chinese. b. Some Asian is Chinese.但是主语和谓语的对称关系在否定结构中不成立,如: (3)a. Some Chinese is not tall. b. All Chinese are not Europeans. (4)*a. Some not tall perso

9、n is Chinese. *b. All not Europeans are Chinese.而且当主语和谓语都有数量词修饰时,它们的位置对称关系也是不可能的,如: (5)a. Some Chinese likes all Europeans. *b. All Europeans like some Chinese.总之,语法中主语和谓语的两分法对复杂句法结构功能的解释力不大,因此在功能句法中研究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关系时它们未被排上用场。(二)Hermann Paul 与早期心理模式Hermann Paul(1880)把句法结构看成是与发话者心智中的概念密切联系的语言表征,是他首先阐释了心理

10、主谓结构和语法主谓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如下:(i)语言的心理学基础实际上首先提出心理主语和心理谓语的是Von der Gabelentz(1869),用来研究人心智中思想顺序与句法结构中成分顺序之间的关系。他把心理主语和心理谓语分别定义为“受话者应认为是关于什么的信息”和“受话者应考虑的是什么信息”。Paul采纳了他的术语,在心理基础上考察语法畴。(ii)句法结构两分法Paul 认为,根据功能不同把句法结构中的成分切分为主语和谓语是建立在句法成分在心理中所承载的信息状态的基础之上,但是心理意义上的切分与语法意义上的切分并不一一对应。(iii)提问考察可作为区分心理切分与语法切分的依据他把

11、对句法成分的提问作为识别心理主语和心理谓语的手段,也可以有效阐释心理切分与语法切分的不一致性。(6)Peter will go to the cinema tonight. (7) a. When will Peter go to the cinema?b. Where will Peter go tonight?若(6)是(7)a的答句,心理谓语是“tonight”;若是(7)b的答句,心理谓语则是“the cinema”。因此用不同的提问来考察,心理谓语会改变,而语法谓语保持不变。提问考察在当代信息结构研究中涉及到标示新信息的“焦点”。(iv)主位结构能影响单个词的语义成分的选择(8)a.

12、 How will Peter go to the cinema tonight? b. Peter will walk to the cinema tonight. c. Peter will drive to the cinema tonight. d. Peter will ride to the cinema tonight.(8a)就交通方式进行提问,因而动词“go (walk, drive, ride, etc.)”的语义成分中只有一个是心理谓语。三个答句表明主位结构不仅仅影响句法结构的构建,还影响单个句法成分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存在着一个从信息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投射,那么该投射不

13、仅影响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还影响包含更小成分的词汇表征。除了以上观点,Paul还认为心理谓语往往有重音标示;他还把既不属于心理主语也不属于心理谓语的成分称为“关系词(connection words)”。关于语篇中的主位结构,他只提及话语中的心理主语承载旧信息,但遗憾的是他只主在孤立的句法结构中研究主位推进,并未扩展到语篇。(三)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图形-背景格式塔理论作为语言功能的心理基础,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或完形心理学家提出,他们把不同句法结构的表达归因于潜在的心理结构。该理论认为,畴化不仅是根据现实结构中事物或事件的属性进行分类的过程,而且有时是一个完形感知(per

14、ceived whole or holistic perception)的过程;根据畴化的不同感知过程,Ungerer & Schmid (2001)提出了“直系典型等级(direct typicality ratings or goodness-of-example ratings)”和“属性典型等级(attribute-based typicality ratings)”,完形感知属于前者。图形-背景分离的观点首先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后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关于对图形和背景分离的感知存在两种情况:“图形-背景转换(figure-ground reversal)”和“图形-背景衡定(figure-ground stability)”;前者指图形和背景根据感知的不同可相互转换,典型的例子是Rubin的“脸/花瓶”的不同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