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606998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教材课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滕文公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做为、有气节的男子。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安静熄:指战争平息。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指示代词,这。焉:怎么,哪里,4、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5、父命之。命:教导、训诲。6、往之女

2、家,必敬必戒。(戒之曰:戒:告诫)往:去、到,戒:谨慎。7、无违夫子违:违背 夫:丈夫;子:儿子。8、以顺为正者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准则、标准,9、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10、独行其道独行:独自,这里指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指有钱有地位。 淫:使惑乱、迷惑。移:使改变、动摇 。屈:使屈服。威武:威胁暴力.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理解性背诵】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

4、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 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了福贵贫贱威武

5、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

6、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8.请谈谈“富贫威”这句

7、话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9.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资料】本文选自告子下【重点词语】1、实词积累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被任用 2、傅说

8、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 筑:捣土用的杵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 5、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乱:扰乱6、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7、而后作 作:奋起 ,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证验、表现 发:显露 流露 喻:明白,了解9、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2、词类活用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使生存发展 死:使衰亡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劳其筋骨

9、 劳:使劳累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使资财缺乏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扰乱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介词,从 困于心,衡于虑 介词,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表原因必先苦其心志 其:代词,他的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连词,如果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然:代词,这样4、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10、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4、人恒过, 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7、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

11、士,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理解性填空】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

12、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理解内容】1、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

13、上分别有什么作用?【重点】答: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重点】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答:为下段做铺垫。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证思

14、路吗?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使有积极进取、不断改正之心。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思,增加能力;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9、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