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582243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必要性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家地区层面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筹码。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国、中国新竹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特色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而在创新体系中,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大学相互结合的研究与发展组织的繁荣则成为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层面,随着市场节奏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要生存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政府、企业界都深深感到仅依靠工业界自身的技术创新力量己无法抗衡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竞争,必须走产学研相结

2、合的道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表示,“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

3、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我国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国家进一步明确自主创新在未来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而产学

4、研合作是促进自主创新的关键,只有通过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才能促进原始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放眼我国的经济活跃地区:长三角,在龙头城市的引领下,产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大量集聚,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高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目前,在自主创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珠三角正处于“世界工厂”向高科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期;积极与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密切与的科技合作。在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再

5、次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企业发展壮大走的是一条“名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为孕育出了一批民族品牌,同时也使拥有了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拥有了一批自主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品牌城市。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可或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队伍,这两支队伍的功能定位互补,所以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从构建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来看,科研院所与大学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合作,实现教育、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目前,我国高校拥有相当大的教师和青年学

6、生队伍,但科研资源短缺;科研院所则相反,科研资源相对充足,但后备人才不足。如果高校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联合设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组建公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双方现有资源,在大型仪器设备、图书情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级各类开放实验室等方面,互相提供方便条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培养水平。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的新形势,作为陆省份的,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地域优势不足、经济结构不够合理、高等院校和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人才外流规模较大、具备

7、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偏少、持续创新能力偏弱等方面的制约。面对这种现实,只有立足实际,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推动产学研政合作,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二、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现状(一)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一定效果1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取得一定成果省现有本科院校31所,国家级科研院所21个,共拥有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24家,其中国家级28家。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8年,中央驻豫科研单位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0

8、项,横向协作、技术服务等项目30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成果35项,省部级奖励成果251项,授权专利190项。项目涉及农业、电子信息、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开采与制造、特殊材料等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承担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选育及推广应用”项目,解决了棉花杂种一代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其总体选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所培育的“中棉所29”,是国第一个大规模利用杂种一代的杂交棉品种,也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杂交抗虫棉品种,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品种, 也是目前国推广

9、面积最大、适应围最广、经济效益最显著的抗虫杂交棉品种。2001年至2007年,我省取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共有55项,其中属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有10项,占17.9%;取得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共有47项,其中属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有11项,占23.4%。2高校与科研院合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省高校与科研院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完成国家下达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省高校与科研院积极合作在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国家小麦

10、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大学、浚县农科所等省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研发完成了7套小麦、夏玉米持续高产稳产的集成技术体系,制定行业技术标准4项,培育新品种12个,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技术体系;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717.2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和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628.3公斤的超高产记录,亩均增收节支128.3元,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科技大学、矿山机械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合作的863计划“基于虚拟设计制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开发”课题,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大大缩短了大型矿井提升设备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标志着我国

11、已具备设计制造年产600万吨以上矿井配套的大型矿井提升设备的能力,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仅设备制造企业已累计新增产值5.08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电机械设计研究所承担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新国际机场、广播电视塔建设工程的金属结构及机电产品的设计、监造、监理和质量监督检验等工作,保证了工程的质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偏心铰弧门及其液压启闭机设备(重机和河科大合作)”,在国首次成功地将偏心铰弧门运用到高含沙水流的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上,首次实现了对偏心铰弧门的计算机远程监控,首次将气囊式蓄能器应用于补泄保压系统。目前,

12、该技术设备已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中应用了10多套,累计安全运行10000小时以上,确保了该水利枢纽安全、高效地控制多泥沙、高水头水流。机械研究所、拖拉机研究所等组建了CAD应用工程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CAD/CIMS应用中介服务体系,使163家示企业库存资金占用率从实施前的32.8%降低到23.46%,新产品贡献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38%,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45%,为“十五”期间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3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省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扩大科技资源的服务围,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高校与科研

13、院所紧密合作,着力打造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等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截至2008年底,省共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高校重点学科开放重点实验室31个,高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大部分都是高校与科研所合作建设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依托在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或以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多项;累计推广成果120多项,新增经济效益70多亿元。省优先支持省百户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2008年底,省已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省级高校工程技

14、术研究中心10家。为了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省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高校与科研所等单位合作建成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目前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在网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有5072台(套),其中科研机构有1268台(套),占全部的25;高校有1371台(套),占27.03;大型企业等单位有2433台(套),占47.97。为推进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2008年3月13日由省科技情报(信息)机构、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自愿组成的一个非独立法人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NSTL)。总之,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加

15、强合作,以制造业信息化为契机,整合我省人才、技术、科技平台等资源,组建了多家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多项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示基地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二)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层次低、规模小、围窄尽管我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国先进地区相比,联合承担的高级别项目少,对行业的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不足,项目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限,高级别成果大多是我省科研院所与省外重点高校联合完成,合作围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方面,基础理论和人文社科较少。2地域局限明显目前省高校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集中在和两市,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必要的信息沟通,高

16、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本地单位之间,大大限制了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跨区域的学研合作在省较少。3交流平台缺乏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多由私人关系维系,缺乏交流平台,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合作不够紧密,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期合作,项目的后期服务、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不足,阻碍了合作的可持续发展。4人才培养和交流流于形式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人才共享机制流于表面。高校的“共享院士”、“特聘教授”、“兼职博导”等人才共享手段“荣誉化”、“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机制。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并不可能介入学校的实质工作,形同虚设,打击了合作单位的积极性。科研院所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人才培养功能弱化,参与研究生、本科生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三、制约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因素分析(一)观念障碍省地处中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高校和科研院所容易各自为阵,往往通过各自学术团队或科技攻关小组的努力,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