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6745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第三单元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后提升速达标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西晋中名校高一期中)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B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还原反应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D原电池中正极一定是不活泼金属2(2017湖南宁远一中高一期中)某电源总反应为2Fe3Cu=2Fe2Cu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A电极材料Fe、Cu,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B电极材料石墨、Cu,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C电极材料Pt、Cu,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D电极材料Ag、Cu,电解质溶液为

2、Fe2(SO4)3溶液3在理论上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双选)()A2Al(s)2NaOH(aq)2H2O(l)=2NaAlO2(aq)3H2(g)H0CCaC2(s)2H2O(l)=Ca(OH)2(s)C2H2(g)H0DCH4(g)2O2(g)=CO2(g)2H2O(g)Habc BabcdCbcda Dabdc8下列现象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B生铁比软铁(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C铁质器材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D银质奖牌久置后表面变暗9(2017河南林州一中高一期中)将等质量的镁球和铜球用导线连接在一铁棒上,平行插入CuSO4溶液中(如

3、图),一段时间后,关于两球高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左端高 B右端高C一样高 D无法确定10(2017河南八市高一联考)将镁片、铝片用导线连接并插入NaOH溶液中,关于该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该装置使用的铝片不需要处理表面的氧化膜C溶液中电子由铝片向镁片移动DNaOH溶液更换为任何电解质溶液、镁片、铝片上得失电子情况均保持一致答案与解析1C原电池中,失电子的电极作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故A错误;原电池中,失电子的电极作负极,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正确;原电池中正极不一定是不活泼金属,如金属镁

4、、铝、氢氧化钠构成的原电池中,金属镁是正极,故D错误。2A电极材料Fe、Cu,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铁的活泼性大于铜,总反应2Fe3Fe=3Fe2;电极材料为石墨、Cu,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总反应为2Fe3Cu=2Fe2Cu2;电极材料为Pt、Cu,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铜活泼性大于Pt,总反应为2Fe3Cu=2Fe2Cu2;电极材料为Ag、Cu,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铜活泼性大于Ag,总反应为2Fe3Cu=2Fe2Cu2,故选A。3AD理论上要构成原电池,必须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要有电子转移。4D在Mg、Al氢氧化钠原电池中,较不活泼的A

5、l作负极,故A错误;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氧化,故B错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能量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故C错误;实验室欲快速制取氢气,可利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这样可以借助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答案为D。5B装置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符合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装置盛放的是酒精,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形成原电池。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两电极材料完全相同。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不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符合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且能发生反应:ZnCu2=Zn2Cu,故答案为B。6D原电池负极上只发生Fe2e=

6、Fe2。7A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a极发生氧化反应,b极发生还原反应,说明活泼性ab;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说明b活泼,可以置换酸中的氢,活动性bc;电流从a极流向d极,电子从d极流向a极,d极是负极,活动性da。综上,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dabc,故选A。8DA黄铜(铜锌合金)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被腐蚀的金属应是金属性较活泼的锌而不是铜。B.生铁中含较多的碳,比软铁(几乎是纯铁)在电解质作用下更容易形成原电池,也更容易生锈。C.铁质器件附有铜配件时,在接触电解质溶液时,铁作原电池的负极,易被腐蚀生成铁锈。D.银质奖牌久置后可能被氧气或硫氧化成银的化合物而使其表面变暗,这是化学腐

7、蚀,与电化学腐蚀无关。9B镁的活泼性比铜活泼,镁是负极,逐渐溶解,铜是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放电生成铜,生成的铜覆盖在铜的表面,故杠杆会右端上翘,故选B。10B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在镁、铝、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铝失电子为负极,镁为正极。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A错误;使用的铝片不需要处理表面的氧化膜,因为氧化铝也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故B正确;外电路电子由铝片向镁片移动,故溶液中只有阴、阳离子移动,故C错误;将NaOH溶液更换为稀硫酸溶液,镁失电子,则镁片为负极,铝片为正极,故D错误。答案为B。1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的金属性比氢要强,b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叙述不正

8、确的是()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Ba是正极,b是负极C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从a极到b极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12下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选项MNPA锌铜稀硫酸溶液B铜铁稀盐酸C银锌硝酸银溶液D锌铁硝酸铁溶液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2分)某同学进行如下图所示的CuZn原电池实验:(1)从理论上讲,应该能预期看到的现象是_,负极反应:_,正极反应: _。(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极上有少量气泡逸出,试解释原因:_。14(16分)(2017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一期中)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

9、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1)现有如下两个反应:A.Na2CO3HCl=CO2NaClH2O;B.ZnH2SO4=ZnSO4H2。判断能否设计成原电池A_,B_(填“能”或“不能”)。(2)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B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C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锌片质量减少D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_(填“”“”或“”)乙。请写出图中构成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当乙中产生1.12 L(标准状况)气体时,将锌、铜片取出,再将

10、烧杯中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中c(H)0.1 molL1(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试确定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15(24分)(2017河北馆陶一中高一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编号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1Al、Mg稀盐酸偏向Al2Al、Cu稀盐酸偏向Cu3Al、C(石墨)稀盐酸偏向石墨4Al、Mg氢氧化钠溶液偏向Mg5Al、Zn浓硝酸偏向Al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正极或负极)是否相同_(填“是”或“否”)。(2)根据实验3完成下列填空:铝为_极,电

11、极反应式: _。石墨为_极,电极反应式: _。电池总反应式:_。(3)实验4中铝作_(填“负极”或“正极”),理由是_,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_。(4)解释实验5中电流计指针偏向铝的原因:_。答案与解析11.B显然,电极a、b与电解质溶液稀H2SO4组成原电池。因活泼性ab(碳棒),所以a为原电池的负极,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a(负极):ane=an(氧化反应);b(正)极:nHne=H2(还原反应),由于正极H放电,溶液中c(H)减小,pH增大,在外电路中,电子由a极流出经电流计流向b极。12C由题干已知:M棒变粗,N棒变细推出N作负极,N的活泼性强于M,排除A项,M作正极,金属阳离子得电子在M极析出,排除B、D两项,C项正确。13(1)锌片上无气泡,铜片上有大量气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锌不断溶解Zn2e=Zn22H2e=H2(2)锌片不纯,锌与杂质构成许多微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