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5918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制备类实验1(2016银川模拟)氢化锂(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某活动小组准备使用下列装置制备LiH固体。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1)仪器的组装连接:上述仪器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_,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不必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_。(2)添加药品: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然后在甲苯中浸洗数次,该操作的目的是_,然后快速把锂放入到石英管中。(3)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后加热石英管,在加热D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4)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冷却,然后取出Li

2、H,装入氮封的瓶里,保存于暗处。采取上述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LiH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而发生危险。(反应方程式:LiHH2O=LiOHH2),分析该反应原理,完成LiH与无水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5)准确称量制得的产品0.174 g,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水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470.4 m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则产品中LiH与L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6)乙同学对甲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未反应的H2不能直接排放,所以在最后连接了装置E用来收集H2,请将E装置补充完整。解析:(1)A装置生成的H2含有HCl和H2O,所以B装置中的碱石灰除去HCl和H2O,把纯净的H2通入D中制取LiH,

3、后面连接C,防止外界中的H2O进入,所以连接顺序为:e接a,b接f,g接d或e接a,b接g,f接d;与气体相关的实验,在装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A装置生成的H2含有HCl和H2O,所以B装置中的碱石灰除去HCl和H2O,得到纯净的H2。(2)石蜡是有机物,易溶于甲苯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固体石蜡密封的金属锂在甲苯中浸洗数次的目的是除去锂表面的石蜡。(3)必须是纯净的H2与Li反应,如果还有空气,H2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加热D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收集c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H2纯度。(4)分析LiHH2O=LiOHH2的反应原理,LiH中的H元素为1价,

4、与H2O中1价的H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所以LiH中的H元素也能与CH3CH2OH中OH的H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LiHCH3CH2OH=CH3CH2OLiH2。(5)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470 4 L22.4 Lmol10.021 mol,设LiH物质的量为x,Li物质的量为y,根据质量可得8x7y0.174 g,根据气体物质的量可得x1/2y0.021 mol,解得x0.02 mol,y0.002 mol,所以产品中LiH与L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1。(6)利用排水法收集剩余的H2,所以将E装置补充完整如图所示:答案:(1)e接a,b接f,g接d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除去

5、H2中的H2O和HCl(2)除去锂表面的石蜡(3)收集c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H2纯度(4)LiHCH3CH2OH=CH3CH2OLiH2(5)101(6)如图(见解析)2(2016成都模拟)四氯化钛是无色液体,沸点为136 。它极易水解,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即产生“白烟”(TiCl4H2O=TiOCl22HCl)。在650850 下,将氯气通过二氧化钛和炭粉的混合物可得到四氯化钛和一种有毒气体。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制备TiCl4的反应装置,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连接好整套装置,在通Cl2前先通入CO2气体并持续一段时间;当锥形瓶中TiCl4的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从侧管中改通CO2气体直到电炉中的瓷管冷

6、却为止;将TiO2、炭粉混合均匀后,装入管式电炉中;将电炉升温到800 ,一段时间后改通Cl2,同时在冷凝管中通冷凝水。试回答下列问题:(1)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_。(2)C装置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B中的试剂为_;其作用是_。(4)D装置的作用是_。(5)干燥管中无水CaCl2的作用是_。(6)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一个优化方案:_。解析:由题意四氯化钛极易水解,故应首先用惰性气体(这里指CO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且制得的氯气应先经过干燥,即B中应盛装浓硫酸,且制得的四氯化钛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故在冷凝管后连接了无水氯化钙;在650 850 下发生反应生

7、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在D装置中被冷却并收集,尾气中含有没反应的氯气以及一氧化碳,故装置最后还需要添加处理一氧化碳的装置。由上分析可得正确的操作顺序应为。答案:(1)(2)TiO22Cl22C650850 ,TiCl42CO(3)浓硫酸干燥氯气(4)冷凝四氯化钛(5)防止E中的水蒸气进入D中使TiCl4水解(6)在尾气出口处加一点燃的酒精灯或增加一尾气处理装置3某实验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备一硝基甲苯(包括邻硝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反应原理:实验步骤:配制浓硫酸与浓硝酸(体积比按13)的混合物(即混酸)40 mL;在三颈瓶中加入13 g甲苯(易挥发);按图所示装好药品,并装好其他仪器;向三颈瓶

8、里加入混酸,并不断搅拌(磁力搅拌器已略去);控制温度约为50 ,反应大约10 min,三颈瓶底有大量淡黄色油状液体出现;分离出一硝基甲苯,经提纯最终得到纯净的一硝基甲苯共15 g。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密度/gcm3沸点/溶解性甲苯0.866110.6不溶于水,易溶于硝基甲苯产品11.286237.7不溶于水,易溶于液态烃产品21.162222不溶于水,易溶于液态烃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需要先在三颈瓶中加入少许_,目的是_。(2)冷凝管的作用是_;冷却水从冷凝管的_(填“a”或“b”)端进入。(3)仪器A的名称是_,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4)分离产品的方案如下:操作1的名称是

9、_;操作2必需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温度计、锥形瓶、牛角管(接液管)和_、_。(5)本实验中一硝基甲苯的产率为_。A77.5%B68.7%C62.3% D53.0%解析:(2)甲苯易挥发,冷凝管可使挥发出的甲苯冷凝回流,从而提高了反应物的利用率。(4)题中涉及的有机物不溶于水而无机物溶于水,所以分离有机混合物和无机混合物的方法是分液。产品1、2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5)13 g甲苯理论上可生成137 g一硝基甲苯,故产率为100%77.5%。答案:(1)碎瓷片(或沸石)防止暴沸(2)冷凝回流a(3)分液漏斗检漏(4)分液蒸馏烧瓶冷凝管(5)A4(2016南京模拟)以冶铝的废弃物铝

10、灰为原料制取超细氧化铝,既降低环境污染又可提高铝资源的利用率。已知铝灰的主要成分为Al2O3(含少量杂质SiO2、FeO、Fe2O3),其制备实验流程如下:硫酸铝铵溶液Al2O3(1)铝灰中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图中“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填化学式)。(3)加30%的H2O2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4)煅烧硫酸铝铵晶体,发生的主要反应为:4NH4Al(SO4)212H2O2Al2O32NH3N25SO33SO253H2O,将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所示的装置。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填化学式)。足量饱和NaHSO3溶液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H2O(g)外还有_(填化学式)。K

11、MnO4溶液退色(MnO被还原为Mn2),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解析:(1)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2)氧化铝、氧化亚铁、氧化铁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只有二氧化硅不与稀硫酸反应,过滤后得到的滤渣为二氧化硅。(3)在酸性条件下,H2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把Fe2氧化为Fe3,同时有水生成。(4)NH3极易溶于水,SO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SO2,进入KMnO4溶液中的气体是SO2与N2,KMnO4具有强氧化性,把SO2氧化为SO,同时本身被还原为Mn2,所以集气瓶中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N2。答案:(1)Al2O33H2SO4=Al2(SO4)33H2O(2)SiO2(3)2Fe2H2O22H=2Fe32H2O(4)N2SO3、NH32MnO5SO22H2O=2Mn25SO4H5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Na2S2O3的方法之一,反应原理为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该反应H0)。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5H2O流程如下:(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B中试剂是_,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B中溶液_。为了使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A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_、_。(写出两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