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

上传人:sh****na 文档编号:134571829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6.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 一 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二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时期三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 道路时期四 元明清民国时期 行省时期五 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六 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 1 九州说2 畿服说3 分封制4 郡县的起源 1 九州说 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九州指的是冀州 兖州 青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雍州 凉州 徐州 冀州 今山西 河北西北部 河南北部 辽宁西部 兖州 今河北东南部 河南东北部 山东西北部 青州 今山东中部及东部 徐州 今山东东南部 江苏和安徽北部

2、扬州 今江苏和安徽南部 河南东南部 湖北东部 江西北部 荆州 今湖南 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 豫州 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 梁州 今四川 重庆及陕西 甘肃两省秦岭以南 雍州 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 内蒙古南部 甘肃及其以西 2 畿服说 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 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 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 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国语 周语 作甸 侯 宾 要 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 作甸 侯 绥 要 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逸周书 职方 称方千里内为王圻 q 侯 甸 男 采 卫 蛮 夷 镇 藩九

3、服 3 分封制 1 夏 商的封国 2 西周的分封制 1 夏 商的封国 夏 商王朝都城周围为王畿区 周围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方国 方国对夏 商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 但各方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 成周为王畿区 由周王直接统治 王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 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 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 大夫 卿 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 这样天子 诸侯 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2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4 郡县的起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宗法血缘关系淡化 诸侯势

4、力强大后不尊王室 互相争霸 各国内部斗争也很激烈 楚王问鼎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争斗使大批诸侯国被消灭 大量强宗贵族被消灭 春秋诸侯国林立 战国七雄 对新取得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 设置县或郡 由国君派官吏直接管辖 郡 县开始出现 郡县出现的背景 最先出现的是县 楚国最先设县 楚武王 公元前740 689年 灭权国后设县 左传 庄公十八年 以后秦 晋 齐 吴等国陆续设县 郡较县晚 晋国最先设郡 晋惠公元年 公元前650年 晋国已有郡存在 国语 晋语 郡最早设置于边远地区 经济不如县富庶 郡 县大小没有定规 郡 县间也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到战国时期 郡县制初步形成 各诸侯国普遍设置了县

5、 郡的设置也逐渐增多 各郡县的大小逐渐一致 战国中期形成了由郡辖县的关系 郡县的出现 二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时期 1 秦代郡县制的确立2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3 州制的产生4 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1 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实行郡县两级制 秦初设郡36个 后随着疆域的扩大 到秦末郡增加到40多个 秦郡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经济比较发达 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 淮河 秦岭以南只有12郡 仅占1 4 县的数目估计在1000个左右 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称道 平均1个郡统辖县20个左右 2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设郡县制 同时分封子弟为王 侯后经不断削藩 到汉武帝时王国 侯国地位大致和郡

6、县相当 西汉末元始2年 2 全国有郡 83 国 20 103个 辖县 邑 道 侯国等县级政区1587个 平均每郡 国 统15县 东汉永和5年 140 有105个郡国 1180个县 邑 道 侯国 汉代郡国的设置 郡县 道 邑 侯国 中央王国县 汉代行政区结构图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 秦岭淮河以南只有29个 而关东地区达50郡 说明西汉时黄河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汉代郡国分布 3 州制的产生 汉代100多个郡 国 相对秦朝的40多个郡 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 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置监察区 州产生的缘由 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 豫 徐 青 兖 幽 并 荆 扬 益 凉11州和朔方 交趾2部 共计

7、13州 部 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 全国分为14州 部 东汉初省朔方入并 凉2州 改交趾为交州 东汉末又增置雍州 为14州 汉代州的设置情况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 与郡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刺史不是常设官员 没有固定的治所 西汉末刺史 或称州牧 权势有所增大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 有了治所 但东汉大部分时间里 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 刺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汉代州的职能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 朝廷给州牧 刺史以兵权 行政权 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 郡 县二级制转化为州 郡 王国 属国 县 邑 道 侯国 三级制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14州 部的辖区 司隶校尉部 今陕西中

8、部 山西西南部 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 内乡以北 豫州刺史部 今河南东部 南部 安徽北部 江苏西北部 冀州刺史部 今河北西南部 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 幽州刺史部 今北京 天津两市 河北东北部 辽宁东部和南部 吉林西南部以及朝鲜北部 并州刺史部 今山西大部 内蒙古 河北一部 凉州刺史部 今甘肃大部 宁夏中南部 青海东部 徐州刺史部 今江苏长江以北 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 兖州刺史部 今山东西南部 河南东部 青州刺史部 今山东北部和东部 荆州刺史部 今湖北湖南两省 河南南部 贵州东部 广东西北部 广西东北部 江西西端一小部分 扬州刺史部 今江苏南部 安徽南部 江西 浙江 福建三省 益州刺史部 今四川 重

9、庆 云南三省市大部 贵州中西部 陕西南部 甘肃东南部 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 交州刺史部 今广东 广西大部 越南中北部 福建东南部 湖南南部 贵州东南一小部分 朔方刺史部 今陕西北部 山西西部 甘肃东北部 宁夏北部 内蒙古河套至阴山南麓 东汉十三刺史图 4 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曹魏有司 豫 冀 兖 徐 青 雍 凉 并 幽10州全境和荆 扬二州江北一部 吴占有荆 扬 交3州 与魏荆 扬二州隔江相对 蜀仅占有益州1州 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 吴分交州置广州 三国末年有州18 领郡国158 县1190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的设置 州郡县的设置 西晋分雍 凉 梁三州置秦州 分益州置宁州 分幽州置

10、平州 灭吴后将南北荆 扬州分别合一 全国共19州 162郡国 1232县 平均每州领8 9郡 每郡领7 8县 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 州郡的分布 南方州增加到9个 约占全国的1 2 全国162郡中 秦岭淮河以北86郡 以南76郡 汉代29个 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 南方州 郡数量的增加 与南方人口增长 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 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 永嘉之乱后 南北分裂 南 北各朝大量增置州郡 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大量侨州郡县 西晋的州郡设置 到南北朝末年 南 北方共有州253个 郡617个 与西晋相比 州增加了10几倍 郡增加了6 7倍 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 平均

11、1州领2 3郡 1郡领2 3县 还有1州领1郡 1郡领1县或2州合管1郡 两郡合管1县 双头州郡 或者州不领郡 郡不领县 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设置 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 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 如梁朝有20多州的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 有的甚至是 散居无实土 官长无廨舍 寄止民村 南齐书 州郡志 随着州的数量增多 有的直接管县 南北朝后期郡逐渐变得有名无实 州 郡 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 州郡县三级制的瓦解 郡县中央州国县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三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 道路时期 一 隋 唐前期州 郡 二级制 二 唐后期 五代道 州 县三级制 三 宋代路 府 州 军 监 县三级制 一

12、隋 唐前期州 郡 县二级制 1 隋代州 郡 县二级制2 唐前期的政区 1 隋代州 郡 县二级制 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 废除侨州郡县 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隋代有190郡 1255个县 郡县的分布 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郡的设置明显增多 2 唐前期的政区 唐朝前期继承隋制 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州县 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 贞观年间全国有358个府州 1557个县 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 增设新县 至开元 天宝年间有328个府州 1573个县 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 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 安东 安北

13、单于 安西 北庭 安南6个 都护府下管辖若干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内部行政事务自主 朝廷很少直接干预 中央州 郡 隋 唐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唐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设置 县 二 唐后期 五代道 州 县三级制 唐初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依 山河形便 通典 州郡二 分全国为10道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陇右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开元21年 733 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 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 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畿道 总计15道 南方8 北方7 唐代道的设置 唐十五道图

14、 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 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以10道为依据 天授2年 691 以后10道才成为监察区 开元21年增至15道后 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 如汉刺史之职 旧唐书 地理志 道有了固定的治所 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 监察涉及政事处理和官员任免 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 唐代道的职能 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 都督可兼驻地的刺史 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 永徽 650 655 以后都督称节度使 其辖区称镇 道 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 民 财 监察大权 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 都督制逐渐废弃 乾元元年 758 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 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 使军区道和

15、监察区道合一 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一道 镇 军 民大权 道 方镇 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区 州 县二级制转变为道 方镇 州 府 县三级制 道一级政区的确立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制度 分道 镇 州 府 县三级 中间一级除府 州外 有军 监的建置 军在唐时为军镇 五代时兼管民政 监设于矿冶 铸钱 制盐 牧马地区 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区设置 中央道 镇 州 府 县 唐后期 五代时行政区划结构图 三 宋代路 府 州 军 监 县三级制 1 宋代的行政区划2 辽 金 西夏 大理的行政区划 1 宋代的行政区划 1 路的设置 2 路的政区的变化 3 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 4 路

16、的下一级政区 5 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1 路的设置 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 路属于半监察区半行政区 乾德年间 公元963 968年 在各道设置转运使 征收和转运各地的财赋 太平兴国2年 公元977年 将地方边防 治安 司法 财赋 监察等权力交给转运使 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政长官 淳化5年 公元994年 正式改道为路 路成为州的上一级行政区划 路一级政区的确立 宋代除转运使司路 漕司 外 还有提点刑狱使司 宪司 路 掌管一路的司法 安抚使司 帅司 路 总管一路的军事 北宋路制下以转运使司路为主 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 互不统属 三司路管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 如漕司23路时 宪司为18路 宋代路制下的三司及其关系 2 路的政区变化 太祖时全国分为13道 河南 关西 河北 河东 淮南 江南东 江南西 陇右 山南东 山南西 剑南东 剑南西 岭南 至道3年 公元997年 全国分15路 京东 京西 河北 河东 陕西 淮南 江南 湖南 湖北 两浙 福建 西川 峡西 广东 广西 咸平4年 公元1001年 分西川为益州 利州2路 分峡西路为梓州 夔州2路 总计17路 天禧4年 公元102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