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1061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备课学案中图必修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结合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3.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为例)(1)有利影响(2)不利影响(3)采取措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环境治理同步。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案例: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工

2、程;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2)意义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对调入区(3)注意问题: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1)不利影响:植被的过度砍伐,导致物种急剧减少。(2)有利影响: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提高了作物产量和饲养的劳动效率;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1由教材P25图131“中国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可知,为加快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针对“晋煤外运”压力,可采取何种措施?分析其面临的压力。答案为了加快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省采取了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煤炭

3、外运能力的措施。针对“晋煤外运”压力,措施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其面临的压力是:价格:运煤、输电成本都较高;环境效益:变输煤为输电,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但造成本地环境污染加重;水源:地处内陆,降水少,而发电需消耗大量水资源。2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答案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使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3从正反两个角度对输入地、输出地和沿线三个地区的影响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完成下表。答案(1)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调入区)。效益类型表现社会效益进一步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

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态效益缓解调入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对调出区和沿线地区)区域影响调出区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降低下游水质。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沿线地区水位上升给沿线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易发生土壤盐碱化误区警示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可从根本

5、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可以有效缓解调入区缺水问题,但水资源的短缺除自然原因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浪费与污染等,因此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与水资源的保护相结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6、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_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_原因_(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答案(1)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小大原因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

7、提水(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解析(1)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是丹江口水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终点是北京市,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美国西海岸,北部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降水差异明显,南部降水少,北部降水多。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多少主要与地势有关,自流则耗能少,若需要逐级提水则耗能多,从图中的海拔可以做出相应的分析。(2)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是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做出分析。(3)审题时注意是“节水”措施,不能回

8、答“开源”的措施。关于节水的措施要从生产到生活、从意识到行动等方面考虑。方法技巧框图法记忆调水的意义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结构(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产业劳动力变化产业结构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逐渐减少低级高级低高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2)地区差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2产业转移(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2)影响: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从地理环境来看社会方面:就业机会也由移出地转移到移入地。1试从地域和产业类型两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具有的规律。答案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

9、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试完成下表。答案比较项目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改善,资源消耗减少产生环境污染、资源大量消耗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使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促进就业和地区经济发展3.如何从工业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成因?答案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

10、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反思归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河北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材料二我国某区域图。材料三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1)图示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促使北京、天津两市产业转移的原因是什么?(3)在实现由“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新跨越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产业转移。这些产业转移对实现“效益东部”有何影响?答案(1)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从

11、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转入地区靠近交通便利的沿海、铁路沿线;移出的主要是占地面积广、污染严重的产业。(2)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升高、地租提高、土地资源紧张等众多因素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政府对一些污染重、耗能多的企业的管理加强等;周边地区的劳动力更廉价、自然资源丰富、地租低,生产成本低。(3)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缓解土地、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解析第(1)题,图中产业转移的方向都是从大城市迁出,迁向沿海地区、铁路沿线及资源丰富地区。第(2)题,随着大城市的发展,一般会出现地租提高、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北京、天津地区

12、产业转移。第(3)题,产业转移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方法技巧产业转移的分析思路(1)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差异着重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2)分析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3)分析转移方向的规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如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即接近能

13、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耗能的下降,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由原来的以能源为主变为以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钢铁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出现从能源原料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4)分析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不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不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教材P24探索提示本“

14、探索”要求我们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分析小山坡发生的变化,体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自然方面看,小山坡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小山坡的自然条件较差,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经济因素,只能长期荒芜。从人文方面看,该小山坡无常住人口,交通不便,当地政府在小山坡上建大学后,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荒地变为建筑用地,人口增多、交通便利,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昔日荒芜的小山坡变得焕然一新,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探索”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正面的影响。教材P25思考提示除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外,还有: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教材P26思考提示调水时对水源调出区带来的影响是使调出区流量减少,若调出区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可能使海水倒灌,水质变坏。对调水沿途流经地区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教材P29填图提示纺织工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加快产业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纺织工业移入地教材P31讨论提示减小环境压力的主要方法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提倡绿色消费,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减少浪费。1循环经济概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