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0684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重点) 3理解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难点)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环境承载力阅读教材P17P19第一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又称环境人口容量)。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3估算(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一般方法:(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要素的综合

2、。图表解读读教材图1-3-1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据图分析曲线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提示曲线图是采用曲线或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这种图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及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采用“读轴看线抓点”的三步判读法。(1)读轴:即明确横轴和纵轴各是什么,弄清它们的含义,做到“读轴识变量”。(2)看线:即看曲线的变化趋势,看清曲线表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做到“看线理关系”。(3)抓点:即抓住曲线上的特殊点,如极值点、交点、起止点等,这些特殊点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要先领会其含义,做到“抓点求突破”。教材梳理2人口合理容量阅读教材P19P20,填写下列知识

3、。1概念: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影响发展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影响因素: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包括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大提高。但是当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

4、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地域的开放程度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降低4.特性:具有相对性。5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预习效果自测1正误判断:(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2)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承载力差别不大。()(3)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4)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5)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使得人口合理容量变大

5、。()(6)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较高。()提示(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不断发现新资源,探索资源的最新利用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将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所以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相同,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4)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5)科技水平的提高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消费水平的提高,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6)日本、

6、荷兰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但其开放程度高,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提高了人口合理容量。下图为某城市2017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该城市2017年的人口容量为()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3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A土地资源B市政C教育D劳动就业解析第2题,人口容量木桶效应中,短板决定人口容量。图中劳动就业人口所代表的桶板最低,为97.3万人。第3题,制约城市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条件。答案2.C3.A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

7、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45题。4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5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从清朝到今天的中国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资源,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第5题,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8、,是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参考依据,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答案4.C5.C探究点一环境承载力案例探究木桶效应图材料一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材料二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结合材料探究:(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

9、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的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3)乾隆年间,中国人口猛增到3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上述材料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3)开发边陲,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中国人多

10、食粮食少食肉的习惯。(4)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消费水平等。反思归纳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因素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承载力越小科技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承载力越小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

11、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承载力越大即时巩固下图为“四个面积均为1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读图,回答(1)(2)题。(1)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是()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2)甲、乙、丙、丁四个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从大到小的排序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丁乙甲丙D丙乙丁甲解析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区域内矿产资源的数量。第(2)题,读图可知,乙区域位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因此乙区域环境人口容量最大;丁区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地形比甲、丙两区域平坦,因此丁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甲、丙两区域;丙区域坡缓,甲区域坡陡,因此丙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于

12、甲区域。答案(1)D(2)B探究点二人口合理容量案例探究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人在此幸福地生活。几年后迁来一些人,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一些人,结果生活难以维持,大批人被迫外迁。结合材料探究:(1)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论解释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吗?(2)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如何评价、理解其中的7亿与16亿的区别?(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固定值吗?试说明。提示(1)草原上,开始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人口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

13、;当第二次人口迁入时,已超越草原“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2)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而最大人口数量指的是环境承载力,我国适度人口为7亿左右,而环境承载力为16亿左右。适度人口是理想的人口规模,与环境承载力含义不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该国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3)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但不是固定值。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也随之增加。如果人口过快增长,区域供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也随之下降。反思归纳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

14、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区别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限制因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经济、社会体现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大小估算标准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根据现有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变动共同点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某一具体时期,在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即时巩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14亿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15亿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8亿9亿(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15亿16亿B15.1亿16.6亿C8亿9亿D14亿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的人口政策解析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即该地区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