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0281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思考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主要从哪些要素进行说明?答案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资料收集的方法(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

2、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三)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1收集资料: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2整理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思考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对哪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答案(1)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3)国防安全等方面。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

3、题。材料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甘蔗、番薯等农作物,但每年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2)影响该地区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该地区每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答案(1)珠江三角洲。(2)采光。(3)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台风灾害多。(4)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方法点拨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和方法步骤所用主要方法要求或意义第一步: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直接收集法要针对目的,有

4、重点地收集间接收集法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定性的方法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定量的方法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教材P24图141“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在长江流域的位置”,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收集资料,并根据教材P25活动1表中的有关数据(2001年),完成下表中的内容。区域要素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人均GDP(元)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根据所收集的

5、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GDP总量柱状图。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3)通过分析和比较,你认为这三个省市分别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资源优势主要问题区域发展阶段答案(1)如下表所示:区域要素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内陆腹地,交通不便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水能、煤炭、磷、铝土等资源丰富地处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能、铁矿、铜矿等资源丰富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长江航运和海运便利人

6、均GDP(元)2 855.87 803.037 393.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2 068.8(2)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市分别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贵州省湖北省上海省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水资源丰富,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主要问题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人均收入低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低矿产、能源等资源缺乏区域发展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

7、生阶段知识小结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回答12题。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C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2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人文景观()A松辽平原 B黄淮海平原C河套平原 D江汉平原答案1.A2.B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地理事象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应为直接收集

8、法、定性的方法。第2题,根据种植的农作物可推知描述的农村景观应在华北平原,该地区冬季多吹偏北风,房子呈坐北朝南形式是为了采光、背风;黄淮海平原位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农业生产不稳定,与调查文字描述相符。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3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两地流水侵蚀作用都很严重两地皆全年干旱少雨A BC D4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甲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 BC D答案3.A4.B解析第3题,甲图为新疆的

9、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两区域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砂性土壤。第4题,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出现窑洞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5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三个地带的GDP、人口和人均GDP比重(2004年)。地带GDP(%)人口比重(%)人均GDP(元)东部60.44218 216中部26.4359 480西部13.2237 219材料二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年份东部中部西部198052.331.216.5198552.931.116.0199053.829.816.4199558.327.614.120

10、0058.827.413.8比重增减6.53.82.7(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_。(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大、小)一些。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在逐年增加,而_和_则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3)小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解析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相比较

11、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速度代表了发展潜力,落后地区只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容易缩小的。单纯用各地带的GDP来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用GDP与人均GDP来比较更符合实际。综合表中指标及其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及GDP的差异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则通过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来反映。40分钟课时作业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3题。1为对贵州、湖北、上海三省市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以查阅资料为主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

12、境指标A BC D2三地的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时,可采用的方法有()定性法定量法综合法A BC D3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A BC D答案1.D2.D3.D解析第1题,对贵州、湖北、上海三省市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收集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收集社会经济方面的。第2题,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可采用定性法、定量法以及综合法。第3题,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下图为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完成45题。4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减缓城市

13、涝灾缓解城市缺水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A BC D5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径流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发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腾答案4.A5.A解析左图表示城市居民利用阳台等收集雨水。右图是一个雨水的渗透设施,其作用是增加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图1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A土壤 B地形C水源 D热量7下图中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A BC D答案6.C7.A解析第6题,该区降水较少,虽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热量较充足,但农业缺少灌溉水源。第7题,点对应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应适当减小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