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565236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运站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 调研报告 第1章 前 言1.1 调研目的 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它能反应一个城市的现有的状态,一种对外联系的窗口,是某种程度上的城市地标。通过此次调研,了解交通建筑的特点,通过总平面分析,平面分析,立面分析,吸纳现有车站设计上的经验和方法,改善其缺点,设计中处理好流线组织,功能分区,运用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最后做出符合要求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城市特有气息的长途汽车客运站的设计方案。1.2 调研容本次调研主要分实例调研的东站长途客运站和网上案例分析市海珠客运站。通过查阅建筑设计资料集和现场调研分析,了解到车站的总平面组成与布局,站前广场设计要点即站前广场

2、的流线分析包括人流、车流、工作人员流线。站房的功能技术要求。站台停车场的设计规,出入口的设置,和站场附属用房的布局形式。最后结合建筑造型建筑的结构材料和体量布局结合建筑造型技术对车站的立面设计能有效的理解学习。第2章 调研容及其分析2.1 交通建筑的特点大型交通建筑一般位于城市的门户位置 人流密集,交通状况复杂,流线设计要求高,技术性要求高,对场地的分割和设计有较高要求, 功能相对单一,但综合体化的趋势逐渐显著, 常采用大跨结构,通透轻盈的立面设计趋势多具备鲜明的形象标志性,追求建筑技术的趋势。 图2-1某车站总平流线图 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车站建筑设计的以上某些特点。2.2 实例分析东站长途

3、客运站2.2.1 东站长途客运站简介都东站汽车客运站占地87.2亩,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最大的亮点是与铁路、公交、出租等的无缝连接零换乘。该站位于东客站东广场附近,地上三层、地下两层。东站汽车客运站将配置12条、87班客运线路至龙泉驿、青白江、金堂、郫县等地。2011年9月30日起试运营,班线可直达12个区市县。2.2.2 区位分析 图2-2东客站区位图如图2-2 所示东站汽车站在的大致方位是东南方向,即图中红点所示位置,且位于三环路旁,车站选址有利于车辆快速出行,由图2-3的位置图可以看出车站周围道路情况,车站主出入口面向城市主干道邛崃山路,车站北方是的大型运输枢纽东站,这样方便乘客换

4、乘交通,为游客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同时此条件与此次任务设计书地形图情况类似。 图2-3东客站周边情况图2.2.3 功能流线分析 如图2-4的色块功能分区可以知道东站汽车站的功能分区简单明了,清晰合理十分有导向性,进入车站的人流主要由东北方向的邛崃山路,和站前广场的地下通道入口,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地下通道直接连接东站的入口。东站汽车站的人车分流还是比较明确而清晰,行走进去建筑部,还可以发现进入车站的人流路线和到达车站的人流路线都有明确的划分,到达车站的人流从地下下客区下车,从地下通道走上地面,不会与进入车站的人群有交叉。应为用地的问题,站前广场显得不是那么的宽敞,因此我认为站前广场上的地下

5、通道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设置在站前车站西侧的次干道主要为出站车辆服务,很少有车辆经过。因此车站主立面面向城市的主要干道。此外很多出租车,自驾车,停靠在车站的北侧金沙江路, 为城市的交通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干扰。因此在设计中考虑在站前广场区域设出租车临时停靠站和自驾车临时停放区。站房设置了多个出口售票,候车,行包托运均有各自的出入口。站房旁边的商业区并未有良好的商业效果,这是此车站设计的一个缺点。 图2-4 总平功能和流线分析图东站汽车站的平面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组成,一层主要设置有售票厅、售票室、候车厅、行托运处、总服务台、以及特殊人员候车厅。售票大厅设有26个售票窗口,还预留了8台自助售票机。一层设

6、置有旅游售票厅,但因为经营原因并未对外进行售票服务。候车大厅近 200米长、50多米宽,整齐摆放着几百个座位。行托运在售票厅和候车大厅的过渡空间里,距离售票厅,候车大厅都很近,这样能更好的喂乘客提供服务。 图2-5 东客站一层平面图2.2.4 立面分析在车站的站前广场四根巨大的立柱映入眼帘,彰显的东客站的恢弘大气的形象特点。 在建筑的选材中,以金属和玻璃为主,并采用部分石材,形成了现代通透的主立面,充分强调了其作为城市门户的开放性特点,对城市及广场充分开放,在体现开放精神的同时也突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图2-6 东客站入口 图2-7 东客站鸟瞰图 在构图、材料、质感、色彩、平面等各方面相配合,

7、强化车行步行过程中的视觉美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以流畅几何线形,强化带状空间的纵深和扩展感,整体造型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表现出交通建筑的速度、高效性的特点。客车停车区那边的立面把结构暴露在外面,形成一定的韵律感,让结构本身也具有美感,部空间也显得通透、明亮。另一面的立面则是以简洁为主,用简单的元素构图,玻璃与石材想结合,形成一定的色彩肌理感。 图2-8 东客站停车区 图2-9 候车大厅2.3 网上案例 海珠客运站分析2.3.1 海珠客运站简介海珠客运站位于市海珠区南洲路,设计力求集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于一体,建设一个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完美结合的新型公路客运站场。客运站总用地面积365

8、17 ,绿化面积约9000,发车卡位20个,日发送能力为25000人次,日发班为800 班次。经营线路通达粤东、粤西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并辐射至湘、鄂、赣、闽、浙、桂等省、区。 图2-9 海珠客运站鸟瞰图2.3.2 海珠客运总平面分析海珠客运站总平面组织上首先与城市的道路交通相结合,站房临北侧的东晓路而建,由站前广场相连接。站前广场虽然面积并不大,但起到了融汇及疏散人流、丰富站场绿化的作用。车辆的进站口和出站口分别设置于停车场东侧边缘的北端和南端,符合车辆进站、停靠及驶出的路线特点。落客区设置在停车场的西北侧,临近站前广场,与车辆的进站口及出站口都相距较远,保证了人、车流线简洁、互不交叉,旅客上

9、、下车分区明确。平面为简单的橄榄形体,布局尽可能做到经济适用、高效紧凑。客运楼、辅助楼两大部分围合成停车空间及绿色庭园,二者通过人行廊道连接。为实现公交与公路长运的快速通道,在客运大楼西侧设计了一条旅客下客长廊作为站主要人流通道,长约100m,下车旅客可直接通过人行长廊进入南洲公交汽车总站或到售票厅购票转乘。 图2-10海珠客运站总平面图 2.3.3 海珠客运平面分析平面为橄榄形,面积约4000,一层包括售票区、候车区、发车区、行包托运区等,旅客有明确的空间定位感,可以迅速进站或出站,方便快捷。候车大厅设有咨询台、触摸式信息屏、IC卡、直饮水、医务室、子母候车室等服务设施,咨询台设置在大厅入口

10、的中间位置,其它服务设施分别设置在大厅的东西两侧。客运大楼西边部分二、三层为客站办公区,东边部分商业区设有各种餐饮、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体现了客运站高效快捷的特点。 图2-11 海珠客运站一层平面图 图2-12 海珠客运站二层平面图 图2-13 海珠客运站三层平面图2.3.4 立面分析海珠客运站造型简洁、比例协调、尺度适当,运用现代材料组合和细部精巧构件来表达现代交通建筑的特征。深远的挑檐板、纤细的立柱、柔美的不锈钢装饰线条、大面积的通透点式玻璃幕墙及大跨度结构钢桁架,使客运站具有“通、透、亮”的建筑风格。开放的动感十足的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特征及其所处时代的精神。 图2-14

11、 海珠客运站正立面 图2-15 海珠客运站正背立面被认为是千年不衰的古港,作为城市的门户,客运站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高空俯瞰,它像飘逸在珠江畔的一片绿叶,从侧面看又似荡漾在碧波上的一叶轻舟。它有如展翅欲飞的“船型屋”,象征着历史悠久的“海文化”,延续了岭南建筑精巧通灵的地域特征。2.3.4 生态环境设计运站场绿化设计与建筑物主题风格相协调,组合平台绿化与庭院绿化、水平绿化与垂直绿化,形成全方位的园林式绿化布局,站设置微型“休闲公园”。让自然绿色走进室,走近旅客,旅客可以透过绿色花园,以全新的视点观赏客运站场。 图2-16 海珠客运站景观效果图海珠客运站“生态站场”系统是由五个子系统组成的,包

12、括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水环境系统、能源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海珠站完整的生态体系,使海珠客运站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首例生态客运站。站引进一套空气清新系统,采用纯天然可食用植物提取液,在保证客运站安全、舒适的前提条件下,生态设计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对污水、噪音、尾气等进行收集处理,并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灯和太阳能热水器。对汽车尾气治理的技术采用“四元催化处理技术”,在20个停车位都设置了大型尾气吸管,将吸收的废气通过化学作用,净化后再排出,吸收尾气率达99%,其余未能收集的废气则利用场的绿色植物及纳米涂料进行吸收和充分降解;车站将对目前每天预计产生的650立方米的污水进行二次处理

13、,经过环保处理后的出水将达到回用标准,部分处理后的水将作洗涤车场用水,部分用作植物浇灌水,每天可节约数百吨生活用水;站场广场灯光将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节能灯,这种灯不需要电力,白天通过转换为电能,供晚上照明用;站场小区将种上吸收二氧化硫能力较强的植物和滞尘植物,外围绿化带由高大乔木、灌木和草地构成,场绿化带以灌木和草地为主配合高度适中的乔木,在外墙周围还将安装塑料隔声墙,窗户采用环保隔音窗。 第3章 基地分析3.1 场地地理位置 此次长途客运站设计地理位置位于市柳梧新区。火车站站旁边。北面与城市主干道相连,东面为站广场。东北方向为通站路和交通路的十字交叉路口。 如图红色区域位置。 图3-1 基地区位图 在此设计平面图规划中应该把汽车站组要立面置于东北方向,发车区应该背离城市主干道。3.2 场地气候条件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5.3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就的气候而言对建筑的材料处理应参考当地对建筑材料的运用,对保温隔热的要求。力求做到一个保温节能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