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学设计华东师大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6501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学设计华东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学设计华东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学设计华东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学设计华东师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教学设想】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此诗描写意中人“秋水伊人”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着不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象。诗歌的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的风格“洒落”。蒹葭出自秦风,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

2、”为美丽的姑娘。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我把这一课的主题定位在爱情诗歌的赏析上,因为将爱情作品编入高中教材的不在少数,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纯洁真挚健康的爱情观,并且将诗经中的开篇关雎进行比较阅读。这首诗歌看起来很简单,是一首爱情歌谣,可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23情感态度与价

3、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

4、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解题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三、整体感知(一)、生字识记蒹(jin):荻,像芦苇。葭(ji):芦苇。溯(s):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

5、回溯。晞(x):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跻(j):升高。涘(s):水边。沚(zh):水中小块陆地。颢(ho):白而发光。貂(di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二)、词语识记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

6、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四、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

7、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

8、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点拨引导,品味语言。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

9、可言状。 2、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三美”,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从景物描写的变化中体味情感,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板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凄清寂寥 焦急惆怅 扑朔迷离、美丽动人 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朦胧飘渺 板书:意境美:清凉幽渺的深秋,茂密苍青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水,呈现一种凄清寂寥朦胧的意境。 痴情者的形象: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

10、秋水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 3、理解诗歌的多义性,进一步体味含蓄、朦胧之美。我们将此作为爱情诗来解读,谈谈从诗歌中领悟到的爱情观。明确:“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诗歌的主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爱情观:反对“闪婚”“闪恋”,反对“只求一时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真挚纯真,专一执着,含蓄高洁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七、布置作业:默写诗歌,做课后练习。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