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56374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发现自我之旅今天,我们在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中,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自我的容。我们将其成为发现自我之旅。有一位哲学系的朋友,从另外一个高校过来到南开,他跟我说,南开的门卫真的很了不起。我说此话怎讲呢,他说门卫拦住我的车子,问了我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觉得难死老夫也。我说,他问你什么问题了,他说他问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他说这是哲学里面的最难回答的三个问题。作为哲学系的教授,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是好。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研究当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时,它也是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中心的问题。另外,认识你自己,也是携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箴言。也许是受到了这句箴言的

2、启示,所以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次发现自我之旅。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来了解以下什么是自我概念,文化对自我是不是产生影响,因社会比较,自我在自尊的影响当中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来了解以下,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服务性的偏差。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经常会说的我是说的问题或者whoI am 的问题,那你会给出怎么样的答案呢。(提问学生)我们请第一排的学生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如果你对面说,我是谁,你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话,你做怎么样的回答呢。一会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几个如果算做被试的话,给我们的答案有特别惊人的一致性。那么呢,我们

3、一会儿会看到在西方人的被试中,西方人会强调whoam I 的实验的时候,他常常说,我是男性,我是女性。然后呢,我是开朗的或者我是乐观的。我是怎么样,他完全是个人的特质。但是,你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发现一个特性。他们都是关系中的人,他们都是某一种关系群体当中的人,当然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国人的特性了。一会儿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会看到。好了,如果我们来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了,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的时候就指出来,他说,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那自我呢,也连接着我们在心理活动当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看自我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自我概念就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性的信息。库里在1902年的时

4、候,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这本书中,提到了,他说我们的自我,其实来自于什么呢,我们的自我来自于镜中我。也就是说,别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呢,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去了解自己。比如说,别人认定的我们是开朗的,别人认定我们是敏感的,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信息,而改变对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又有一位社会学家叫戈夫曼,这会社会学家在自我的概念当中,提出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正所谓我们在梅兰芳先生的语句中经常看到,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整个的是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我们世间的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而已。那戈夫曼提到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他说,前台是我们展现给他人的自我,而后

5、台使我们可以自我的去暴露,最本真的自我的一些方式。他最早发现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一些研究是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他发现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老师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的斯文,非常的端庄,而且看起来饱览群书,对学生态度也非常的亲切。但是这些老师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以为他们教学条件比较有限,所以三四十个人挤到办公室,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依然会存在着,根据一些非常小的琐事,可能会打架,甚至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的跟他的上课的状态不一样。那这样戈夫曼就提出了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对老师来讲,那就是前台。而回到办公室,就是后台,之前他是这样理解的,可是后来他就发现了,在办公室当中,依然有很多的教师,是

6、仍然非常斯文非常端庄的。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些老师就没有生活中的后台吗,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一如既往的这样斯文呢。后来他通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这几个女教师,都是未婚的女教师。她看到了在这个办公室里面,有未婚的男性,她希望这个男性来约会自己,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后台展现出来。仍然是把前台展现出来,所以戈夫曼就提到了人有前台后台之分。这样我就想到了我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周末喜欢睡懒觉,在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都去上自习了或者出去打篮球了,他还在被子里面睡觉,这个时候,听到门外有人敲门打断了他的睡眠,他觉得非常的恼怒,开始大喝一声,谁呀,门外出现了一声他非常熟悉的声音,宝贝,是妈妈。好了,是他

7、妈妈。因为他知道他妈妈每个周末都会给他送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另外拿走一些换洗的衣物。所以他马上就跳下床去开门,无论你的宿舍多么狼藉也没关系。因为你对母亲是可以展现出后台的,然后你就让母亲进来了。我们换一个情景。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睡觉,被别人打断了你问谁呀,门口有一个娇滴滴的女生说是我,你一听坏了,是你们班的一个班花,还是你们班的学习委员,她到你们宿舍来,收你们宿舍的班费,那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不是要去开门,因为这个反应对你来说是后台。所以你常常第一反应是说你稍等一下啊,我马上就好,于是你再宿舍里面开始打扫一气。当然有的时候,你会把一些臭袜子啊很多脏衣服啊往床底下放。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

8、老师,那个时候真的很紧急,来不及了,我当时看到很多我的脏衣服,窗子是开着的,我顺手就把脏衣服扔出去了,他说等人走了,我还下去找,发现裤子少了一条,不知道被谁捡走了。我说那你为什么要扔呢。你就知道了,你要展现给这个同学的,一定是前台。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的设想,假如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这个班花真的如愿以偿成为你的妻子了,她在敲门,估计你就不会再去仍裤子了。是不是因为,裤子也是需要花钱的,你展现给她的完全就可以是你的后台了。那么这就是戈夫曼提出的,在这个概念当中,威廉詹姆士就提出了,其实我们的自我当中是有两个我,他把她叫做主我和宾我。主我的概念就是I的概念,而宾我的概念就是me的概念。I的概念是我

9、们自己去体验,我们自己去认知,去思考的自我。而me的概念是我们感知到被他人思考被他人知觉的概念。那么我们说了,关于自我,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我的,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吗,或者说,动物和人类之间,是不是都有自我的关系呢。1977年盖洛普做了一个实验,他很想了解在所有的动物当中,是不是动物都具有一种功能,就是说镜像识别的功能,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摆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旁边,他弄了很多动物,鸭子啊。猩猩啊很多东西。结果发现,所有的动物,几乎面对镜子都是熟视无睹的,比如鸭子在镜子面前,它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镜子里的那个鸭子跟自己有任何的关系。甚至他毫不感兴趣。但是在所有的动物

10、当中,唯有一种动物,跟我们是比较接近的物种,这就是猩猩。猩猩在镜子面前可以学会剔牙的动作,就是它知道,我的镜子是我的工具。而镜子里的镜像是我自己,可见,猩猩是非常聪明的了。那我们来看人类是这样的吗,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呢,在9到12个月的婴儿那里,当他看到关于自己的视频自己的照片或者镜子里的自己,虽然他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认识,但是他大概能对这个物体感觉到非常的亲切。所以特就会有一些拍手,或者微笑的情况。当15到18个月的婴儿,我们通过一些点红实验,所谓的点红实验,就是在儿童的鼻子上面画一个红点,把他放在镜子前面,那儿童的方式呢,他会有意识的去蹭这个红点,因为他认

11、为这个红点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涂抹上去的。不管他蹭的这个动作是不是准确,是不是能够把红点准确的摩擦下去。但是至少我们说,他知道了镜像中的那个是自己。等待21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完全具备了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的概念了。那么,关于自我的研究当中,刚才我们就发现了几个同学的回答中,你们都中了一句话,你们都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的,你们具有这样的一个文化的特性。所以塞万提斯说,研究自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当中,通往它的路径,最关键的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因素,所以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研究。北山忍做了一个研究,首先他呈现给被试的是一个方框,方框中有一条线,他对被试说,我希望你在

12、小的方框里面,画一条同样的线,其实这句话是有点模棱两可的,同样的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准确的,是按照整体性的,还是按照局部性的呢。那么来看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反映了。日本人就觉得,让我们画同样的一条线,好了,你中间那个线就站四分之一,那我就画一条四分之一的线,他们觉得应该每一个被试都是这个样子。结果美国的被试说让我们画一条同样的线,这条线多少厘米呢,这条线3厘米,我就画一条3厘米的线,这条线5厘米,我就画一条5厘米的线。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一只整体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中细节化的思维方式。其实这个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说中国人,也是非

13、常典型的,我们是亚洲的一种文化圈,亚洲的文化的群体,在这个文化群体当中,说中国人炒菜做饭的时候,我们会放盐,用什么来放盐,用手来抓盐,就是我们凭的是感觉,可是西方呢,你一去就会发现了,他们用天平,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所以中国画重的是什么呢,中国画重的是写意。西方画重的是写实,写实的画里面,它要求质感,要求层次,要求光影,要求阴影,甚至如果在绘画人物的时候,还要求人体的解剖,这样的只是都要学会,但是你中国人讲写意。也就是说,实际上,你捉摸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但是他画出来的作品当中,是一种写意的这样的作品。我曾经听到过有一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对中国的国画非常有兴趣。他就发现了,他说在西方人的绘

14、画作品当中,他一定是画的非常的精细的,比如说蒙娜丽莎但是中国的绘画作品中呢,曾经有一年,在中国的古人那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个绘画的比赛,说我们来画什么呢,画美女,最后画美女的时候,并不是说你画的这个美女,她连脸上是不是有纹路,或者是不是有青春痘都能够画出来,而更多的是,有一个人画了一美女图,这美女图,是纵情于山水之间,你看到的美女还是个背影,这个美女整体的大小,只有一个指甲这么大,可是人们粉粉的觉得说这幅画是最美的,因为我们能够通过这幅画,能够感受到美女在山水之间的,这样子的一种情意,所以这就是中国讲到的文化和自我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尼斯波特在2003的时候,展示了这样的一幅图,给一些所谓的个

15、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来看,其中他也选取了典型的代表,是日本人和美国人,结果呢,日本人和美国人,他们给出了一些不同的差异。比如说美国人,美国人看到这幅图之后,他们在回忆这幅图的时候,更多的是回忆起有几条鱼,这个鱼是什么类型的鱼,鱼是什么颜色的,它往哪个方向游,他们关注的这个细节比较多,而日本人呢,又多了百分之60的容,是关于背景的,他们在回忆的过程中,更多的提取的是关于这个图形中,是一个水下的,和谐的场面。他们会注意到水草,注意到青蛙,注意到蜗牛。会注意到许许多多的,关于和谐的一个因素。这是我们看到他们之间的非常大的一个差异,所以,费孝通先生在早年的时候就提到了,他说中国和西方的这种关于

16、自我的,自我存在于其中的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呢?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一捆一捆的柴火,几个变成一捆,几捆变成一剁。他永远是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但是中国的人际关系,不是类似于这种柴火式的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是类似于一个石头,这个石块投到水里面去,它泛起了一层一层的涟漪,在泛起的涟漪当中,你最核心的中间的部分是自己,然后边上,是你的父母,像他们说的,我是我父亲的好儿子。然后我泛起的是我的父母,我的配偶,我的子女。再外面呢,是我的朋友,然后是我的熟人,还有我的同学等等。所以我实际上的人际关系是根据这样的涟漪去逐渐扩大的人际关系,那么尼斯波特曾经强调了说个体主义的文化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的来源在什么方面呢,因为在西方,它的文明是来自于古希腊的文明,而在古希腊文明中,人们都信奉上帝,所以我对上帝负责任。我并不对其他人负责任。那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是受法律制约的。所以我听从于法律,不听从于权威。别人跟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他逐渐养成了人们之间的一种独立性自我。但是在中国呢,古代的中国,我们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体受集体主义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