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华东师大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6373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华东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华东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华东师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从文题看,应该是一篇标准的以介绍阅读方法为主的说明文,而通读全文,才知道作者把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对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担忧,对广大青少年阅读经典作品的殷切希望,全都融入到这看似理性实则充满激情的字里行间。教师也可以从陈洁的访谈录张汝伦:八千里路云和月入手,让学生懂得作者写本文的激情,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概括出本文的写作内容,明确文章材料、主旨、文题之间的照应关系,从而领会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1、 了解经典的价值和阅读经典的意义。2、 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习惯,产生热爱经典的情感。说明:在张汝伦教授看

2、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文中,作者没有工具化地介绍阅读经典的具体方法,而是在文中详细地阐述了经典的价值,阅读经典对于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阅读经典的心态等,希望通过它们,让广大的青年尤其是中学生能够了解经典,喜爱经典,走进经典。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充分品读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在理性表达下对通过阅读经典传承文明的殷切希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如何阅读”的。2、 难点:作者诠释“如何阅读”的方法。说

3、明:本文不同于一般以介绍方法为主的说明文,针对许多学生面对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令人信服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解读文题的基础上,挖掘作者赋予本文怎样丰富的内涵,在相关资料的参考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张汝伦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一位作者,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张汝伦先生的情况与大家分享。2、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学者,他渊博厚重的学识积淀是从何而来的呢?二.析题比较分析文章独到的写作视角1、请同学从分析文题入手,推导本文的写作内容。学生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 ,从分析文题看,本文的主要

4、内容应该是具体介绍阅读经典的方法2、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1)通读全文。(2)分小组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如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的基础;为什么今天更需要加强对经典的阅读;经典与创新的关系;今天怎样经典等3、阅读资料,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感受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阅读张汝伦先生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生命与读书中有关怎样阅读经典的节选部分,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本文淡化工具性写法的独特写作视角。三.再次品读文本,深层次理解全文援引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全面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再次通读全文,想想文章的哪些内容似乎与文题无关,是否要删除

5、这些内荣,为什么?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概括出各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材料和文题的关系:例如第2、5、6、10自然段,作者强调经典与创新的关系,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现状,实际上就是在紧扣文题中的“今天”二字,强调在这个时代阅读经典的迫切性。2、文章是怎样体现“如何阅读”这一核心的?讨论交流文章体现主旨的方法:文章第8自然段中对经典两个基本条件的介绍,实际上是紧扣“如何”展开的,如何阅读经典,其实回答很简单,就是阅读真正的经典。所以作者巧妙地用“是什么”的方式告诉了读者“怎么样”;而第9自然段中的内容通过对选则经典的“重文轻理”肯定,不也正告诉了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吗!3、从文章的内容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联系预习的资料,通过分组讨论明确作者在本文中不仅要告诉大家如何阅读经典,更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篇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得极好的文章范例。4、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告诉读者怎样阅读经典的文章,让学生感悟怎样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同样的主题。四. 课后作业1、你认为文章的标题改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是否合适?为什么?2、对于作者认为时下课外阅读中的“重文轻理”现象是一种“补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说说自己的理由。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