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福建卷)(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562936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福建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福建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福建卷)(解析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福建卷】语文全解全析1.【答案】 (1)山岛竦峙 (2)独怆然而涕下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 (5)燕然未勒归无计 (6)苟全性命于乱世 (7)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8)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9)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的易错字有:竦峙、怆、炭、愿、瀚、阑、勒、提携,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理解性默写(7)抓住“引用典故”,理解性默写(8)抓住“山高水清”作答。2.【答案】C【解析】C.藤野先生是散文,出自鲁迅先

2、生的朝花夕拾。3.【答案】 (1)A B (2)甲 B 乙 A (3)A【解析】(1)关于字音字形,平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形近字、多音字和生僻字的积累。“崛”有高起,突起,向上升的意思,组词有“崛起、奇崛”等;“掘”有挖的意思,组词有“掘地、挖掘”等,故选A。“遗韵”指前人留下的诗赋,前人诗文的气韵风格等,注意“韵”的韵母为“un”,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开发”是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开启”指打开、从某一点起。本句意思是指从史记为之作传开始,打开了闽越国文化之谜的大门,符合“开启”的概念,故甲选B。“脍

3、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叹为观止”意为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本句是在形容“梦笔生花、程门立雪、双剑化龙”等好的掌故传说,符合“脍炙人口”的含义,故乙选A。(3)本题考查逻辑关系。“不仅而且”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人文经典”是建立在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需要放在最后,从后文先有“发源地”,再有“掌故传说”,可知得先有“物质文化”,再来“非物质文化”,综上所述选A。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B“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表述错误,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

4、之情;故选B。5. 【答案】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从诗歌内容感悟思想感情。“沉舟”“病树”可以理解为旧事物,这里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过”“万木春”可以理解为新事物,这里意思是指自己虽遭贬谪,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这两句诗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襟怀。6.【答案】(1)A终究,最终 B最终 (2)A称呼 B是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1)【竟】A.竟灭吴:终于灭亡了吴国

5、竟:最终,终于;B竟不可得:最终没有找到。竟:最终,终于。(2)【谓】A.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谓:称呼;B太守谓谁:太守是谁。谓:是。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顶点。根据句意即可划分出停顿:居家则致千金/ 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故选A。8. 【答案】(1)范蠡认为盛名之

6、下,难以长久。(2)(范蠡把资财)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秘密离去。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重点词有:(1)以为:认为;盛:大;名:名声。居:停留。(2)第一个“以”:介词,把;与:给;间:悄悄;第二个“以”:表修饰,相当于“而”。9. 【答案】范蠡功成身退,可见他是个明智之人,能审时度势。第一次认为自己功高盖主,勾践必定不能容他,自己不可能与勾践相处无事;第二次在齐置千金,齐人尊他为相,范蠡觉得久受尊名

7、,是不祥之事,所以选择离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甲文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可知,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离开越王,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主,名气太大,勾践必定不能容他;另一方面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所以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乙文从“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可知,他认为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顶点。而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所以他选择了离

8、开。【参考译文】【甲】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吃苦耐劳,努力生产,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停留,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乙】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范蠡喟然叹道:“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顶点。长久

9、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朋友和乡亲悄悄地离去。10.【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B根据文章第段,可知年又春是“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选项中写“年又春因此得到上级表扬”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11. 【答案】(1)“鼓胀”是“胀满”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他看到眼前秋天杮子丰收的景象,想到自己努力为村民做实事得到村民的认可,内心无比的喜悦和满足。(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因过度开采煤矿,使高阳山变得满目疮痍(或:破败不堪)的样子,表达了年又春的震惊以及对高阳山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与语

10、句的赏析。(1)赏析词语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答题思路为分析词语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肿胀”在文中有“胀满”的意思。结合第段“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的内容,可以看出年又春此时是因为看到秋天柿子成熟丰收的景象,想到自己努力为高阳村做的一切都得有了成绩,表现了年又春心里的高兴、满足。(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一般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描写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

11、乎不剩几棵,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从“孤单地守着”“苍老”可以分析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此句从修辞手法赏析即可。拟人的作用,答题思路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表现了。结合前文高阳村采矿的事件,所以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因为采矿,造成了高阳山树木被破坏严重,满目疮痍,表现了年又春的震惊,而也可从下文“都是我的错”,可以得出此时年又春还有对高阳山环境被破坏的反思。12.【答案】 热爱自然。出去写生时,为高阳村的美景所陶醉,画了两幅听槐,后来主动请求去高阳村扶贫。不辞辛劳,热心帮百姓致富。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在没钱的情况下,招

12、外地的人来开发煤矿,带领村民致富。富有反思精神,敢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得知高小根媳妇的死因时,在看到满目疮痍的高阳山时,年又春很自责,觉得无脸见村民;掏钱制作巨型雕塑“缝山针”。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文章第段“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可以看出年又春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第段“年又春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储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第段“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都可以看出年又春是一个不辞辛苦的人;第段“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第段“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

13、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可以看出年又春知错就改,富有反思精神。13.【答案】 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第段的内容为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黄的叶于在车前翻卷飞量,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厉的响声”一句中“风

14、很劲”“枯黄的叶子”“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给人展现出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暗示了高阳村环境遭到了破坏,为下文年又春知晓高小根的现状和看到高阳村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4.【答案】 丰富人物的形象。“缝山针”是小说主人公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使情节更完整。由开发高阳山煤矿到“用针缝山”封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凸显小说主题。“缝山针”表现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反思,预示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文章以年又春为高阳村开发煤矿,导致当地

15、环境恶劣,他痛定思痛,以“逢山针”为题目表现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是全文情节的补充;从人物形象上看,第段“一件由年又舂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年又春知错能改,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从主旨上看,“逢山针”象征着人们从一味追求经济到懂得保护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因为他们认为,能够为抗疫做出贡献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原文不符。第段原文是:疫情发生后,由于抗疫的需要,很多行业选择加班加点生产,不少人选择逆行,返回工作岗位,也许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有多么伟大,但我们看到了这份坚守背后

16、的付出,以及守望相助。故选B。16.【答案】危难是人性的试金石,在危难之际的人性之光,最是璀璨夺目。不惧危险,尽己之力。平凡人的善良,暗藏着巨大的能量,也是我们战胜疫情夺取胜利的信心之源。(能结合各部分内容分别概括也可)【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可结合第段“危难是人性的试金石,在危难之际的人性之光,最是璀璨夺目。”第段“疫情突袭,这些平凡人,不约而同的作出选择:不惧危险,尽己之力。”第段“平凡人的善良,暗藏着巨大的能量,也是我们战胜疫情夺取胜利的信心之源”分条概括作答。17.【答案】结合文本:抗疫路上,人人都是战士,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每个人要努力、坚持、付出和善良;宅家抗疫的人要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