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

上传人:doc****ang 文档编号:134560453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建议农业农村信息化把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创新成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但从目前看,尚存在X个主要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投入利用上有待提高,智能农业设施、自动化种植或养殖等智能服务均不足X%,虽然大部分村级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但绝大多数的村级组织尚未建立本村信息网络平台。二是村民上网主要是获取生活信息,网络应用范围狭窄,很多人能使用互联网,但在使用内容上只限于休闲娱乐、了解新闻时事、交友聊天,了解生产经营信息的很少。三是村民拥有网络设备状况有所改善,但作用有待

2、提升。农村居民家庭虽然拥有电脑,也接入了宽带网络,购买了智能手机,但农村居民上网购买商品和销售农产品,物流收货、取货点少,给线上、线下交易造成障碍。四是农民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获取渠道分散、学习效率低。农村居民网络应用技术普及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朋友家人指导,掌握信息设施利用的学习途径还有待扩展。五是与农村网络购物人次提高迅速,但经营性交易少。目前农村居民家庭上网购物大多是购买生活用品,少部分是购买农资,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没有上网购销农产品或农资。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的农业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议如下:一、以县域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加快互联网在特色产业的渗透。一是在产业形成期,针

3、对当地特色产业特点,加强农村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吸引规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进入。二是在产业成长期,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解决人才、物流、制度等瓶颈问题,为农村电商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市场氛围。三是在产业成熟期,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改善农民的贷款环境,并提供诸多政策支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品牌。四是在产业提升期,以特色产业、主导优势产业为导向,提升电子商务科技园区,推动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县域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和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二、围绕“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一是用“互联网+农业”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村产业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型

4、,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二是用“互联网+农村”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渠道打破行政区划、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信息、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三是用“互联网+农民”来培育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开放理念塑造新型农民,以绿色发展为核心,靠信息化手段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方式的升级。三、以农户为基点,培育懂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草根”电商经纪人。一是通过培训学习,促进网络应用在农村居民中普及、推广;二是通过示范引导,培养农村电商本地化人才,扩展农民对互联网应用的认知范围,“触网”村民的物资丰富与精神富足将深刻影响农村地区发展;三是通过实践参与,着力培育网络服务团队、职业群

5、体实现代购、代售、推广,培养农民作为“互联网+”农业的主体成为跨界融合型草根人才,推进“互联网+”,创生农村新的职业群体和业态。四、以村级为支点,发挥村级信息服务平台的窗口先导作用。一是打通城乡间信息传递上的障碍,搞好“村级信息服务平台”工程,适应村民需求采用感官化、视觉化的操作界面和方式,开发多元化接入平台、软件,开发微信接入,在信息平台基础上共享城市已有的交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加强互联网服务传播,重视网络推广,培养农民“互联网+”的意识,通过原有的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的传播信息化的理念,培训新型“互联网+”的农村网民。三是各县区政府需要加强服务和引领,选取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电商

6、平台和项目,组建落地服务团队、策划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和网络营销推广。五、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实现产城融合。一是搭建“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涵盖具有互联网基因、休闲旅游功能、绿色生态特征、加工物流板块、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产业体系再造、重构、出新,新兴产业融入、更新、激活第六产业;二是推进“互联网+三农”村级服务平台建设,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地域自然特色、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转变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把互联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三是构建城乡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业情、

7、民情、社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发布、服务机制,破除公共资源共享的障碍,推动城乡间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开放,为促进农业产业、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六、优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模式。一是探索村务管理的服务组织模式,从开发农户基础、完善网站体系、打造供应链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拓展管理平台的微观层面形成垂直组织模式,从网络基建、物流体系、信贷体系、农民信息化水平等角度多管齐下形成扁平化组织模式;二是完善商业化联动运营模式,丰富“电商园区+支撑平台+涉农企业+消费者”的运营推广方案,以县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为主,以第三方平台为辅,吸引涉农企业、消费者融入,形成网络渗透、市场引领、商业运作的县域产业运营体系;三是加强扶持政策体系,政府全面提供扶植,保障网络平台服务与技术支持,出台吸引“互联网+”领域人才进入“三农”领域的优惠政策,打造互联网购销社会化服务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