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56794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教师用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明确考纲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知识架构线索梳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追求民主、统一与和平的国家。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实现民主法制、祖国统

2、一与世界和平孜孜以求,取得了显著成就。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线索二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线索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

3、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专题通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有何中国特色?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2模块通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具有怎样的鲜明特色

4、?提示:(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考过什么新中国政协、人大制度、共同纲领。典例1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命题解读本题考查对近现代中国一些文件的理解、分辨能力。解析由“共产

5、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并结合所学可知选C。答案C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质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典例22016全国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命题解读本题以福建族谱中的记载切入,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析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6、,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考向预测借热点考查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借热点(比如南海问题)考查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押题预测押题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D1982年宪法的颁布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押题依据高考中80%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但很多学生往往在简单的题目上由于粗心而失分。答案B解析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故B项正确;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而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954宪法就已规定了这一性质,故C项错误;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故D项错误。押题2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C“一国”是“两制”的前

8、提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押题依据国家统一是长效热点问题,高考会隐性切入进行考查。答案C解析由“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地区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统一管理,也即强调“一个中国”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前提,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其他人的态度,故也谈不上“一国两制”理论遭质疑,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押题3网络问政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其制度化的建设也在逐步展开,如人民网、南方网等网站开设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关于网络问政对民主建设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网络的复杂和无制度化,不利于社会

9、主义协商民主B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C垃圾信息、有害信息充斥其中,网络游戏使“问题少年”出现,网络问政不必开设D网络协商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押题依据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在高考中很少考查,很容易被同学们忽视。答案D解析材料本身已经说明网络是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故A项错误;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与本题无关,排除B;“垃圾信息、有害信息充斥其中,网络游戏使问题少年出现”体现了网络的负面影响,但不是网络问政的负面影响,排除C;这种参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D项符合题意。考点新中国的外交关系1专题通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

10、原则有何不同?提示: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维护独立和主权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特点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影响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中外通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提示:考过什么“一边倒”与中苏关系的变化;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不结盟政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发展。典例32016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

11、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命题解读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解析由题中的有效信息“中国代表团”“争取越南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的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等,且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据此分析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A项正确。答案A典例4201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命题解读本题考查新中国

12、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解析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C项错误。答案B一、综合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成因和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1阶段特征及成因时期特征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状态美国推行、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入侵台湾海峡、侵朝战争、侵越战争等,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20

13、世纪七八十年代结束对抗,两国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美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扩大2.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1)外交环境:中美关系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2)经济建设:有利于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对西方的贸易,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3)祖国统一: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中国逐渐提出了“一

14、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4)文化教育: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留学生的目的地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美国的音乐、饮食、电影、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二、新中国外交的五大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对外交的认识及启示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政权的属性、民族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可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弱国无外交”。考向预测世界局势与外交政策的调整;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思想;以大国崛起立意,考查中美关系。押题预测押题4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数10910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押题依据建国初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