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52856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策略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教师用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解决四种能力,指导突破方法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一)高考能力要求要求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二)方法技巧指导所谓信息,即试卷中出现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及设问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政治高考能力考查的首要目标,从试题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对信息提取的快慢和处理是否全面、准确,将直接影响解题的质量和速度。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将材料和设问中

2、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其次要分析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是有效信息还是非有效信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看,试题信息的载体各不相同,有的隐藏在背景材料中,有的隐藏在问题的设问中,有的隐藏在图片、图表中。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不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1对文字类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高考政治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文字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和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并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明确各层的层意和指向性。(2)分析各层次

3、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层信息进行宏观整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明确考查的意图。(3)结合设问,从各层中解读出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及学科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信息,并明确答题的方向。例1(2016高考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材料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

4、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解析:本题的知识限定为“当代国际社会”,试题类型为原因类。我们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等,提取“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点,从“推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促进沿线各国间建立良好关系以及对我国发展的影响”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

5、秩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2.对漫画类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高考漫画题是以一幅、一组漫画或图文结合的内容作为背景,通过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以辛辣、幽默、讽刺的方式来批评生活中一些错误思想或行为的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获取与解读漫画类材料信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2)审漫画主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3)审漫画语言。要仔细品味漫画中的

6、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4)审漫画寓意。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例2(2016高考天津卷)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解析:本题的题眼是“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漫画过沟强调的是只有实践才能实现跨越,即“过沟”,不能只停留在研究“过沟方案”上,要重视实践。A项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项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7、,C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均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项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当选。答案:D3对图表类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高考图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图表主要有表格、饼状图、数轴等。不同类型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也不同。如表格,表格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对此可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变化发展的趋势,按项目类别横向比较不同项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饼状图主要体现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搞清楚整体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别代表什么,然后从一个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比较中,分析现象,揭示原因。数轴类分为曲线型和柱状型。如果是曲线型,应把握曲线变化的情况,理解两变量的关系

8、。如果是柱状型,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还要比较柱状体之间的异同,而且要特别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解读图表信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三审:一审标题。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审好标题有助于对图表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审图表。要弄清图表有几个要素、几个层次,这样做有利于全面地组织答案,从而避免要点的遗漏。三审表尾。一般表尾是以注的形式出现的,是对图表的补充说明,对答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两比较:在看图表内容时,一要横向比较,二要纵向比较,注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的数据变化和趋势,找出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例3(2016高考浙江卷)在中央扶

9、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材料19782014年我国的GDP和人均GDP1978年与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1978年2014年贫困发生率(%)97.57.2贫困人口(亿)7.70.7注: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人口按照年人均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从图的标题及内容上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和人均GDP不断增加,得出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从表中可以看出,同1

10、978年相比,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同时从注中能得出结论:我国农村脱贫任务仍很艰巨。答案:1978年到2014年,我国的GDP和人均GDP不断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2014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说明我国扶贫工作成效卓著。但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仍然巨大,扶贫任务艰巨。我国的GDP和人均GDP的不断增加为扶贫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设问信息的获取与解读(1)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试题设问一般会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这是对答题方向的限定。有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具体明确,有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笼

11、统模糊。如果设问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则需要结合设问的核心问题和背景材料的有效信息来确定具体的知识范围。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是正确作答的前提。(2)明确设问中的主体有些设问带有明确的主体,对审题作答具有很强的定向作用。如经济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政府、企业、产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等;政治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政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文化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政府、公民、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等。抓住设问中的主体,往往会成为解题的突破口。(3)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高考试题的设问大都从问题切入,围绕某一核心问题,选择一定的角度进

12、行考查。问题贯穿于情景材料之中,体现着能力立意的要求。认真解读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设问中核心问题的内涵或时政背景,是正确作答的重要保证。(4)明确设问中的问题指向设问指向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设问看,有的是单一性设问,有的是复合型设问。根据设问指向的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的答题类型。例如:设问中出现“体现、说明、表明”等词,要求回答“是什么”;设问中出现“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重要性”等词时,要求回答“为什么”;设问中出现“措施、启示”等词时,要求回答“怎么做”;设问中出现“评析、认识”等词时,则要求学生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综合解答。明确设问中的问题指向是正确

13、解答问题的关键。例4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了如下工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的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受群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责的。解析:本题以某市政府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所做的具体工作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主体是“政府”,问题指向“政

14、府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属于“说明类”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所以首先要联系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其次,政府广泛征求民意,做到了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再次,出台促进创新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表明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最后,实行政务公开,做到了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答案:关注民生改善,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积极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了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注重意见反馈,做到了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高考能力要求要求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能

15、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二)方法技巧指导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获取相关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答试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政治高考能力考查的核心。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政治知识与试题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为此必须首先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保证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系统条理清晰,做到随时再现、灵敏再认,用以解决实际问题。1.设问与材料相结合高考政治非选择题多采用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时政热点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时,必须认真分析背景材料的主旨和设问的要求、指向,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