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544281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76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20082010年)青海省农牧厅二八年六月目 录一、基本情况1(一)地理位置1(二)自然条件2(三)社会经济条件5二、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7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优势区域与布局15(一)优势区域选择15(二)特色产业区域布局16五、发展重点19六、重点工程与建设内容23(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23(二)技术推广工程24(三)生产基地建设工程26(四)设施农牧业建设工程28(五)服务体系建设工程29(六)技术培训工程30七、保障措施31附件一 青海

2、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目标表34附件二 区域布局表35附表1 奶牛区域布局表35附件2 生猪规模养殖区域布局表38附表3 肉羊区域布局表42附表4 蔬菜区域布局表48附表5 果品区域布局表49附表6 温棚建设区域布局表50附件三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一览表54附图一 2008年-2010年青海省河湟流域蔬菜产业规划区域分布图59附图二 2008年-2010年青海省河湟流域果品产业规划区域分布图59附图三 2008年-2010年青海省河湟流域奶牛产业规划区域分布图59附图四 2008年-2010年青海省河湟流域生猪产业规划区域分布图59附图五 2008年-2010年青海省河湟流域肉羊产业规划

3、区域分布图59为了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推动“一村一品”建设,构建区域主导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政府批准的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规划区包括湟源县日月山以东至民和县马场垣下川口之间的湟水流域和共和县龙羊峡库区至民和县官亭镇峡口之间的黄河上游河谷地段,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我国黄土高原最西部,属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土地面积约4.86统计数据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73%。区域包括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

4、乐都县、平安县,西宁市及市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同仁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贵南县和共和县,共14县、1市,190统计数据个乡镇。(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坂山、拉鸡山由西北向东南展布全境。黄河、湟水贯穿其中。习惯上分为脑山、浅山、川水三类地区。其中:脑山:一般分布在河湟流域支流源头,地形复杂,为高山峡谷地带,海拔在2800米以上。浅山:地处河湟流域各支流中部,下段两岸丘岭沟壑地带,多为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海拔1800-2800米。川水:分布于河湟流域中、下段河谷阶地,地形较平坦开阔,海拔1650-2650米。2、气候区内气候温

5、暖,属高原内陆大陆性气候。分为三个气候分区:民和、乐都、循化、尖扎、贵德、贵南、共和以及化隆南部的黄河、湟水谷地和部分低位浅山区,属暖温半干旱分区;平安、西宁、乐都的北部,湟中的西北部,同仁和尖扎,属凉温半干旱气候分区;大通、湟源、湟中、化隆大部和循化、乐都两县的南部及互助县北部属凉温半湿润气候分区。区内年均气温-2-8.7,最暖月均温12-19.8,最冷月均温-13.5-5.3;极端最高气温33.5(2000年达37.8),极端最低气温-34.1;年降水量200-595毫米,少而集中,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气温垂直变化大,民和至湟源由于海拔逐渐上升,气温下降3;雨热同季

6、,对作物生长有利,年蒸发量1110-2170mm,湿润系数多在0.25-0.5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530-2889h。0积温1566-3476,5积温1359.5-3341.3, 10积温536.6-2914.1。年太阳总辐射量5500-6200兆焦/m2;风向以东南风为主,也有西北风,受地形、河流影响,局部有南风等,平均风速1.1-3m/s,全年大风日数4-25天,春季有沙尘暴发生。川水地区农作物生长期长,湟源至民和、共和至循化农作物生长期分别为213-234天和223-260天,降水量为250-500毫米;浅山地区年均温2-5,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作物生长期185-220天;脑山地

7、区气温低、湿度大,年均温1.5-2.1,年降水量492-595毫米,作物生长期137-153天;3、水资源区内均属黄河流域。其中循化、尖扎、共和(部分)、贵南、贵德、化隆、同仁6个县和湟中、民和的一小部分为黄河干流的龙羊峡至积石峡段,主要支流有芒曲、沙沟河、马克塘河、隆务河、巴燕河、街子河和清水河等;湟源、湟中(极大部分)、西宁、大通、互助(大部)、平安、乐都(极大部分)、民和(大部)8个县(市)为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流域,主要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云谷川、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河、引胜沟、岗子沟、巴洲沟等;互助县小部、乐都县极小部属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流域,主要支流有甘禅沟、浪士当沟、扎龙沟等。

8、区域为青海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区域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好,宜于灌溉和人畜饮用。由于地势垂直差异性大,分配不均匀,川水地区谷地宽阔,含水层较厚,河流渗漏及降水补给的浅层地下水较丰富;浅山地区地表黄土分布广泛,降水是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埋藏深,可开发的地下水贫乏;脑山地区雨量充沛,山泉较多,水源丰富。黄河虽流经区内,但河床切割深、开发困难,利用率低。4、土壤规划区土地总面积48635统计数据平方公里,2007年耕地面积631.34行业数据万亩,占全省77.65%,其中水浇地169.84万亩统计数据、浅山地302.69万亩、其它耕地158.81行业数据万亩(含脑山地和临时性耕地等)。规划区土壤共

9、有7个土纲,8个土类,15个亚类。川水地区的河谷阶地与冲积扇土层较厚,土壤主要为栗钙土、灰钙土;浅山地区土壤主要为第四纪黄土母质形成的淡栗钙土、栗钙土,植被较为稀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脑山地区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黑钙土及灰褐土,土壤有机质含量4-6%,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肥力高。5、植被本区植被以草原植被型和栽植植被型为主,草原植被型分布海拔1750-3300m。主要建群植物有:长芒草、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大针茅、芨芨草、白草、青海固沙草等。区域栽植植被主要有:粮食作物型,如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料作物型以油菜为主,蔬菜作物型有青菜、白菜、黄瓜、辣椒

10、、萝卜、大蒜等;果园型有苹果、梨、杏、核桃、花椒等;中草药型有黄芪、党参、枸杞、甘草、柴胡、麻黄等;花卉型有丁香、玫瑰、榆叶梅、郁金香、唐菖蒲、百合、大丽花等。(三)社会经济条件除特别标注外,其他均为行业数据规划区共有14县、1市,190统计数据个乡镇(其中农业乡178个,牧业乡12个),2952统计数据个村(其中农业村2835个,牧业村117个),13686个合作社(其中农业合作社13277个,牧业村409个)。2007年全区农牧户总数593191户,其中牧业户20042户;农业总人口265.13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0.75万人。区内农牧户户数、农业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3.83%和73.55%

11、。区内劳动力总数145.48万个,占全省70.87%。2007年区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3.48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8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1.83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0.2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含菌菇)42.61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8.76万亩;2007年区内粮食产量74.99万吨、油料产量24.43万吨、蔬菜产量93.08万吨,分别占全省粮食、油料和蔬菜总产的81.15%、77.72%和94.72%;2007年区内农机总动力287.78万千瓦,占全省农机总动力79.75%。2007年区内存栏草食畜621.26万头(只),占全省草食畜存栏31.18%,其中存

12、栏牛91.57万头,占全省牛存栏总数的20.36%;存栏羊507.28万只,占全省羊存栏总数的33.77%。区内存栏猪100.33万头,占全省猪存栏总数的95.25%;存栏家禽189.68万羽,占全省家禽存栏总数的94.73%;2007年出栏牛39.96万头、羊320.38万头、猪117.14万头、禽290.59万羽;猪肉、牛肉、羊肉、牛奶产量分别为8.41万吨、4.11万吨、4.99万吨和14.93万吨,分别占全省猪肉、牛肉、羊肉、牛奶总产的93.62%、33.19%、39.85%和47.14%。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74.29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59.51%,其中农业产值34.03亿

13、元、牧业产值36.03亿元、林业产值1.32亿元、服务业产值2.82亿元、其他产值881.6万元;200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45.7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53.37%,其中农业19.77亿元、牧业23.41亿元、林业7657万元、服务业1.69亿元、其他624.29万元;2006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2795统计数据元,高出当年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436.6元。二、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行业数据近年来,该区域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结构,特色农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已初步成为全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化经营基地。1、蔬菜产业初具规模。200

14、7年,规划区蔬菜面积达到42.61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94.31%,蔬菜总产量达93.08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94.72%。温棚达到10万栋。2、特色果品稳步发展。果品生产主要集中在民和、乐都、循化、化隆、贵德、尖扎6县。2007年果品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380万公斤。其中,苹果面积1.89万亩,总产量552万公斤;梨面积1.61万亩,总产量621万公斤;核桃2.55万亩,产量15万公斤;杏、桃、李、樱桃、油桃、葡萄等其他杂果面积1.15万亩,产量192万公斤。3、奶牛产业发展较快。2007年,规划区共存栏奶牛能繁母牛9.58万头,占全省奶牛能繁母牛总量的75.79%,

15、其中纯种及高代杂种奶牛近3万头。牛奶产量达到14.93万吨,占全省牛奶总产量的47.14%。4、养猪业稳步增长。2007年,规划区共存栏猪100.33万头,占全省猪存栏的95.25%,其中能繁母猪9.28万头,占全省能繁母猪总量的89.84%,猪肉产量达到8.41万吨,占全省猪肉产量的93.62%。5、肉羊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规划区共存栏羊507.28万只,占全省羊存栏的33.77%,其中能繁母羊248.57万只,占全省能繁母羊总量的30.86%,羊肉产量达到4.99万吨,占全省羊肉产量的39.85%。6、高原农畜产品品牌已显现。“大通”牌蔬菜、“老爷山”牌鸡腿红葱、“乐都”牌长辣椒、“青乐”牌紫皮大蒜、“圣域”牌蚕豆、“循化红”线辣椒等15个生产的农产品已注册为青海省名牌产品。 “天香”和“仙红”牌辣椒制品、“牧羊仔”牌胡萝卜浓缩果汁、“天露”牌乳制品、“海拉里”牌牛羊肉、“绿草源”牌牛羊肉、“雪舟”牌三绒、“藏羊”牌地毯等18个农畜产品加工产品已成为青海省著名商标,其中4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过打造和培育品牌,提高了高原特色农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