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544145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55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00九年五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4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4(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4(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4(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5(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6(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6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9(一)具备坚实的战略基础9(二)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9(三)具备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9(四)具备

2、良好发展契机10(五)具备较好的工作载体平台10(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进发展循环经济11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11(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12(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术等方面障碍14(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15(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力措施保障15(五)基础性工作没有切实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16(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17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18一、指导思想18二、基本原则18(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18(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19(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19(四)突出重点、分类

3、指导19(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19三、发展目标19(一)发展阶段定位20(二)2012年发展目标20(三)2020年发展目标21(四)主要指标23四、工作重点24(一)突出一个主题24(二)实现两个转变24(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24(四)落实四项任务25(五)抓好五个环节25(六)夯实六方面基础26(七)落实十大行业26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任务27一、主要内容27(一)做好区域布局27(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29(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30(四)建设循环型企业34(五)建设循环型园区36(六)建设循环型社会38(七)建设生态产业42(八)倡导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45

4、二、重点任务46(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46(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68(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73(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75(五)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79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82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分类示范企业82(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82(二)清洁生产企业82(三)节能示范企业83(四)节水示范企业83(五)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83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83(一)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84(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84三、循环经济示范城市84(一)循环经济示范城市84(二)循环经济示范县(区)84(三)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绿色住区)85(四)循环经济示范村镇(绿色村

5、镇)85四、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5(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5(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5(三)再制造示范单位(项目)85(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6(五)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6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86(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86(二)绿色办公示范单位86六、循环经济公共平台示范单位(项目)87七、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87(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87(二)节水技术88(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88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90一、实行各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90(一)加大公共财政扶

6、持力度90(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90(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和收费制度91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91(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92(二)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92(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92(四)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93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93(一)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93(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93四、依法监督管理,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94(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94(二)加强和完

7、善法规体系建设94(三)进一步制定更严格的节能降耗、节电、节水、节材、节地等强制性能效标准95(四)建立和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95(五)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制订工作96五、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96(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96(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96(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97(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97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方面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98(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98(二)重点抓好能源资源利用的国际交流合作98(三)建立跨区域的能源资源利用协调机制98

8、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99(一)健全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99(二)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99(三)坚持开展能源资源节约行的公益活动99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82020年)前 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实现了年均增长13%以上的世界罕见的高速发展,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并形成了一大批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家电等基础

9、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但同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本来就不太好的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广东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适度重型化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未来一个时期广东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

10、,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本规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它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可作为编制和实施本省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保持广东在全国的先行优势,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本规划编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精神,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原有的

11、经济基础和工作基础上,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围绕建设和谐广东、绿色广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提出了“十一五”至2012年、直至2020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主要内容和任务、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等。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3)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4)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

12、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5)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6)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规划适用范围为广东省行政辖区,包括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四大领域,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规划实施期限为2009-2020年,近期为2009-2012年,中远期为2013-2020年。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十五”以来,我省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

13、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1084.40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九分之一提高至八分之一,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达到7750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02年增长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95亿元,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单位GDP能耗为0.747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98吨标准煤,

14、单位GDP电耗1156.85千瓦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分别下降3.15、5.28和1.3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3。钢铁、石化企业煤耗水平明显下降。全国列入能源监控的工业企业1008家,我省仅26家,只占全国2.6%。全省关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2100多家。目前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体比重仅15.9%,低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份。每万元GDP用水量150立方米,同比下降25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5立方米,下降13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2%。全省投产和在建垃圾发电厂25座,全部投产后发电能力达45万千瓦。目前我省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300万平方米,年替代用电超过20亿千瓦时;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60%。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单位土地GDP产出达到1702万元/平方公里,比2002年提高了1.27倍。(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减污减排成绩突出。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同比分别减少0.9万吨和2.1万吨,分别下降0.6%和2.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全省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74万吨/日,居全国首位,处理率达50.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年削减化学需氧量能力达48.58万吨。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