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542407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8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管理)创新者的窘境管理学院推荐阅读2011第8期创新者的窘境作者:(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译者:胡建桥 中化管理学院二0一一年八月内容简介有些公司,但不是一般的公司,而是那些以精于管理著称的公司,它们是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羡慕并尽力效仿的对象,以很强的创新和执行能力闻名,但是在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时,却往往无法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 在这本书中,管理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创新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 那些良好的商业手段,比如把资本和技术集中在当前最高端客户所需求的最大、最能获利的产品之中,最终会削弱大公司的力量。那些真正重要的

2、、突破性的创新或破坏性技术开始是怎样因一时派不上用场而被主流客户拒绝的。这可能使一些极其重视客户意见的公司忽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过分地关注客户意见,会使公司不去开拓新市场,也不去寻求未来产品的新用户。由于他们不明智地错过了这些机会,他们实际上为那些更加灵活的、有眼光的公司捕获下一波产业增长的机会铺平了道路。 通过一些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的成败的经验教训,本书提出了抓住破坏性创新现象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会帮助管理者决定何时不听客户意见是对的,何时应投资于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性能较低和利润空间不大的产品,以及何时应牺牲似乎更有利可图、利润较高的产品而去发展小的市场。本书会帮助管理者看到正在经

3、历的或将会经历的变化,指导大家积极面对并取得成功。编辑推荐创新者的窘境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全球商业书籍奖”获奖图书,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深刻剖析创新管理之术,对于每个中国经理人来说, 这是一本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书,让志在必得者战战兢兢,让裹足不前者胸有成竹。 聚焦“破坏性技术”,领会哈佛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论述,让每位管理者明晰:何时,该放弃看似有利可图的市场,何时,不听客户的反倒是对的?为什么无懈可击的完美管理反倒会让大企业走向衰败之路?如何发现未来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并取得先机?应对来势汹汹的新技术浪潮,该如何扭转颓势?媒体

4、评论“(这是一本)杰作 有史以来有关创新的书中,最深刻、最实用的一本书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变化作了敏锐而翔实的分析克里斯坦森说明杰出的管理并不能保护一种现有业务不受他所说的破坏性技术的影响。” 乔治吉尔德 吉尔德技术报告作者 “观点清晰、分析到位却足以让你坐立不安。” 安迪格鲁夫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 “自从克莱顿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 ” 比尔盖茨“创新者的窘境绝对是一部旷世杰作。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及其对企业未来获得成功的重要性进行了富有启发性分析。强烈推荐对商业感兴趣,或有志于创业的读者阅读本书。” 迈克尔R彭博,彭博金融市场首席执行官和创

5、始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为理解技术变革和商业成功之间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带来了具有启发性的新鲜视角。克莱顿严谨的案例分析为该领域的研究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他的结论为每一家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理查德N福斯特,麦肯锡公司董事作者简介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曾两次获得“麦肯锡奖”。他的教研重心在于科技创新管理、组织能力开发,以及为高新技术寻找新市场等方面,是创新管理这门学科的创建者。克里斯坦森在管理思想领域成绩斐然,获奖无数。1997年,当创新者的窘境英文版出版时,克里斯坦森只是哈佛商

6、学院的助理教授,而此书一出,就确立了他在创新技术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由此,克里斯坦森也跻身大师级管理学者的行列。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作者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自出版以来,本书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25个国家都有骄人的销售记录。原书目录导言第一部分:为什么大企业失败第1章 大公司为什么会失败?从硬盘驱动行业获得的启示第2章 价值网和创新推动力第3章 机械挖掘机行业的破坏性技术变革第4章 回不去的低端市场第二部分:管理破坏性技术变革第5章 把开发破坏性技术的职责赋予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第6章 使机构与市场的规模相匹配第7章 发现新的新兴市场第8章 如何评估机构的能力与缺陷第9章 产品性能

7、、市场需求和生命周期第10章 管理破坏性技术变革:案例研究第11章 创新者的迷局:概要创新者的窘境:阅读分类指南导 言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这里所说的不是任何其他企业的失败,而是一些优秀企业(那些曾让许多管理者艳羡不已且竞相效仿的,因其创新和执行能力而闻名遐迩的企业)的失败。当然,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官僚作风、傲慢自大、管理队伍老化、规划不当、投资短视、技能和资源不足以及单纯的时运不济。但本书讨论的并不是存在上述问题的企业,而是那些锐意提高竞争力、认真倾听消费者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但却仍然丧失了市场主

8、导地位的管理良好的企业。 这些看上去无法解释的失败就发生在那些发展迅速和发展缓慢的行业;发生在那些建立在电子技术和建立在化学和机械技术上的行业;发生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例如,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简称西尔斯公司)就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管理最为灵活的企业。在它的黄金时期,西尔斯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美零售总额的份额超过2%。它率先进行的多项创新对当今最受推崇的零售商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供应链管理、店铺品牌、目录零售和信用卡销售。西尔斯公司管理模式的受推崇程度在以下这段引自财富杂志的文字中表现得一览无余:“西尔斯是怎么做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最吸引人的部分就在于这其中根本就

9、没有什么诀窍。西尔斯既没有玩太多花招,也没有放空炮。相反,公司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自然而然地做着正确的事情。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使西尔斯成为一个卓越的行业龙头企业。” 但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去这样评价西尔斯公司。不知是什么原因,西尔斯公司完全错过了折扣零售和家居中心的出现。在目录零售风起云涌的今天,西尔斯公司已经无缘参与其中。人们已经开始质疑它的零售运营将何以为继。一位评论员曾指出,“西尔斯在拿出17亿美元的重组资金之前已经亏损了13亿美元(在1992年)。西尔斯的傲慢自大使它对发生在美国市场的基本变化熟视无睹。”另一位评论家则抱怨说:西尔斯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心头之痛。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股价一路下

10、跌,所有有关情况已经好转的承诺都沦为一纸空文。西尔斯陈旧的营销方式(大量销售迎合大众口味的、中间价位的商品和服务)已不再具有竞争力。毫无疑问,持续令人失望的表现、不断重复却从未实现的有关情况好转的预测已经降低了西尔斯的管理层在金融和商业界的公信力。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西尔斯公司受到潮水般的赞誉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恰好是它忽略了折扣零售和家居中心,新型知名耐用品市场营销模式(正是这种成本更低的营销模式最终使西尔斯公司丧失了其核心特许经营权)正在悄然崛起的时期。在西尔斯公司被誉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业之一的同时,它却让维萨公司和万事达公司抢占了其在率先推出信用卡支付后建立起来的巨大领先地位。

11、 在一些行业,这种丧失领先地位的故事一直在重复上演。以计算机行业为例:IBM公司主导了大型计算机市场,但却长时间忽略了在技术上更为简单的微型计算机的崛起。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主要生产大型计算机的制造商成功地转变为在微型计算机市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生产商。数字设备公司创建了微型计算机市场,此后其他一些管理积极的企业像通用数据公司、Prime公司、王安电脑公司、惠普公司和利多富公司等也纷纷加入其中。但这些企业随后又错过了台式个人电脑市场,从而将开拓个人电脑市场的机会留给了苹果电脑公司以及Commodore公司、Tandy公司和IBM公司的独立个人电脑部门。特别是苹果公司独创了用户友好型计算机的标准

12、。但在便携式计算机市场,苹果公司和IBM公司却落后行业领先企业整整5年。同样,建立了工程工作站市场的企业像阿波罗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硅谷图形公司都是该行业的新兴企业。 像零售业一样,许多领先的计算机制造商都曾被誉为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业,并被许多记者和企业管理学者树立为所有企业都应学习的典范。以下就是一段对数字设备公司的评价(1986年):“现在的数字设备公司犹如一架高速行驶的列车,与它竞争无异于螳臂当车。当大多数竞争对手深陷计算机行业衰退的泥沼无力自拔时,这家市值76亿美元的计算机生产商仍在加速前进。”这段文字的作者进而告诫IBM要小心了,因为它就站在数字设备公司正高速行驶的轨道上。当时的

13、数字设备公司的确是麦肯锡公司浓墨重彩地加以研究的一家企业(后来将研究成果以追求卓越一书出版)。 但几年后,风云突变,评论家们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数字设备公司:数字设备公司是一家需要进行资源重组的企业。主要微型计算机产品的销售已经枯竭,进行了两年的重组计划惨淡收场,预测和生产规划系统完全失灵,削减成本远远无法重塑赢利能力但真正让人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数字设备公司错失的机遇。它浪费了两年的时间才仓促采取措施来应对已经颠覆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低利润率个人电脑和工作站的出现。和西尔斯公司一样,在数字设备公司的案例中,最终导致其失败的决策正是在它广受赞誉、并被称为管理灵活的企业时作出的。在数字设备公司

14、被称为优秀管理企业的典范的同时,它却忽略了台式计算机的出现,并在几年后自食其果。 西尔斯公司和数字设备公司都是令人瞩目的公司。施乐公司曾长期统治复印机市场,它生产的普通纸复印机被广泛应用于复印量较大的大型复印室。但施乐公司错失了小型台式复印机市场带来的发展和赢利机遇,最终只占据很小一部分市场份额。尽管小型钢铁厂目前占据北美钢铁市场40%的份额,其中包括该地区几乎所有的钢条、棒材和结构钢市场份额,但截至1995年,不管是在美洲、亚洲,还是欧洲,没有任何一家综合性钢铁企业建立了使用小型钢铁厂技术的工厂。在30家缆索挖掘机制造商中,只有4家成功渡过了该行业长达25年的液压挖掘技术过渡期。 正如我们所

15、看到的那样,在遇到破坏性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变化时遭遇失败的领先企业的名单非常长。如果只是粗略地进行分析,似乎从中找不到导致它们失败的变化的模式。在某些情况下,新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席卷整个行业;而在某些情况下,过渡期则长达数十年。在有些情况下,新技术非常复杂,研发成本高昂;而在有些情况下,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只是简单地扩展领先企业的现有技术。但所有失败案例都具备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决策恰好是在领先企业被广泛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时作出的。 有两种方法可用于解决这一矛盾。一种方法可能是得出诸如数字设备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和比塞洛斯-伊利公司等企业的一直管理不善的结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可能是因为它们运气好,而且幸运地遇上了好时机,而不是因为管理良好。它们最终在经济出现危机时遭遇失败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好运气已经到头。也许是吧。但另一种解释是,这些遭遇失败的企业的管理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它们在大获成功之后作出决策的方式最终埋下了它们日后失败的种子。 本书所阐述的研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即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上述以管理卓越著称的企业未能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的最主要原因。准确地说,因为这些企业倾听了消费者的意见、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