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542307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1,01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前 言纵观历史,城市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首先,城市的存在有赖于生态的环境,因此许多城市凭借天时、地利的条件,选择枕山面水或依山傍水之处安营扎寨,然后才能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逐渐发展壮大。因此,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是顺应自然、亲近自然。因为人类具有扎根于大地,拥抱大自然的感情。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据瑞典人类城市规划专家G . 索特教授在“自然与绿色空间对城市居民的价值”中的论述,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在乡村或公园时,精力获得一种补充。精神疲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恢复较快。良好的生态环

2、境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工业的大量集中以及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产生了空气浑浊、水质污染、噪声等严重的环境污染,绿地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中趋于减少,这种环境恶化的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作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古城开封,更应该树立起生态城市的观念,把开封建成一个优美、清洁、文明的现代化的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城市空间是人们进行生活活动和相互交往的场所。它的形成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需要,又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厚条件,基于人类具有扎根土地、依附大自然的本性,多数城市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加工”而成的。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同时,应尽

3、可能的把原有自然环境保留下来,融汇到人工环境中去。要使居民不脱离大自然的怀抱,同时使城市具有鲜明的特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主要是:美化城市,涵养水源,吸尘杀菌,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第一章 现状综述与分析 第一节 城市概况与历史沿革一、位置与范围: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中下游之南岸。它背靠黄河、 南通淮蔡,东联青徐、西峙嵩丘,平畴沃野,人杰地灵,素有“汴京富丽天下无”,“夷门自古帝王州”之称誉。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4123501,东经11352115 02,东距黄海500公里,与商丘市的民权县、雎县接壤;

4、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与郑州市的新郑县、中牟县相连;南同许昌市的长葛县、鄢陵县和周口市的太康县、扶沟县毗邻;北靠黄河,与新乡市的封丘县、长郇县隔河相望。面积达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为72.0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20平方公里。目前开封市辖龙亭、鼓楼、顺河、南关、郊区等五个区和开封、兰考、杞县 、通许、尉氏五个县,共辖29镇60个乡。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67.7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78.8万人。规划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100.0万人,到2020年市区人口达到150.0万人。二、历史沿革开封,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初名“启封”,始于

5、春秋时期。当时为郑国属地,郑庄公在今城南(今朱仙镇东南之古城村)筑仓城,取“启拓封疆”之义,名启封,此为开封故城。秦代于此置启封县,至西汉景帝元年(BC156年)避刘启名讳,改启为开,名开封。直到唐代延和元年(AD712年)并入汴州城(今开封市)后,才逐渐废弃。今日之开封城,春秋时名“浚” ,战国时名大梁。秦汉于此分别置浚仪县,东魏置梁州。北周时因城临汴水,改名汴州。唐代将浚仪、开封县同列为附郭县。五代之后梁称东都,后晋称东京,后汉、后周和北宋因之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浚仪县为祥符县。金称汴京、南京,元改名汴梁,明两县合一,统称祥符县。明清皆称开封府,民国时期改祥符县为开封县。解放后

6、市县分治,开封县迁到城外,以护城堤为界,堤以内为开封市。开封居中国腹地,水陆俱备,交通便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帝王立国建都的理想之城。自南北朝后,开封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还是战国魏,五代之梁、晋、汉、周,北宋 、金的都城,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在封建社会中期,开封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元代直到1954年领袖河南全省。1954年省会西迁郑州后,开封为省辖市。开封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城池历经沧桑,虽屡遭战争与洪水的破坏和淹没,但城池的变迁位移很小,城市格局基本未变。三、自然条件:开封地处黄河大冲扇之南翼,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8

7、78米之间,平均坡降为1/5000。黄河从境北东流,贾鲁河、惠济河、涡河等穿越境内。素有“北方水城”之称的开封,境内湖泊众多,主要有柳池、黑池、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包公湖和尉氏县阎家水库等。其中市区内湖泊面积达145公顷,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内,占旧城区的11%。 四、气象条件:开封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冬季盛行风为东北风,夏季盛行风为南风。年均温度14 14.1,极端最低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年均风速2.83.7m/s,降水量为627.5722.9毫米,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

8、5%,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年均日照时数为2267.2小时,年均日照率为51%。五、自然灾害情况开封地区自然条件较为脆弱,是一个灾害多发区。其特点是:旱涝交替出现,随之而相继发生风雹、虫灾、沙尘暴。另外农作物病虫害也时有发生,地下水漏斗的形成及地面沉降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仍然存在。根据开封市民政局统计数据,开封地区80年代发生旱灾20次,受灾人口694万人,经济损失13592.7万元;80年代发生洪涝灾害15次,受灾人口395.7万人,经济损失9147.6万元。90年代发生旱灾20次,受灾人口805万人,经济损失190459万元;90年代发生洪涝灾害17次,受灾人口458.1

9、万人,经济损失183383万元;2000年发生了大面积杨树病虫害;开封市从50年代到1985年共发生沙尘暴329天。六、水文开封境内河流众多,分属两大水系。黄河大堤以北滩区为黄河水系,总长88公里,流域面积263.76平方公里;黄河大堤以南属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济河、马家河、黄汴河、贾鲁河、涡河等,流域面积5913.06平方公里。市郊湖泊、坑塘星罗棋布,共有水面9.54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为410万立方米。开封地下水储量丰富,净储量约为12.4亿立方米,且水质较好。地表水除黄河外,有马家河、黄汴河、惠济河。马家河系雨源型的季节性河流。惠济河、黄汴河全年有水,系城市排水的河道。地下水源主要分布

10、在城市的西部、北部,埋藏有多层含水砂层。七、资源状况开封市土地总面积为628,240.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4,73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0%;园地面积10,456.84公顷,占1.66%;林地面积24,026.26公顷,占3.8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3,750.85公顷,占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顷,占2.84%;水域46,964.21公顷,占7.84%;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顷,占1.67%。开封植物资源丰富,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约有800余种。开封市植物区系划分上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豫东平原栽培作物植被区,植物种类繁多,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人工植

11、被有农田防护林、园林、道路防护林、环城防护林等;自然植被以盐生和沙生植被为主,仅存在于一些沙丘、河滩、洼地及盐碱荒地地带。开封市地处暖温带,水、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动植物生息繁衍,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市域范围内现有植物121科,400多属,800余种。陆生植物主要有豆科、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胡柳科、胡桃科、榆科等近100科、200余种,占植物总数的90%以上。水生植物有21科46种,主要有蒲、芦苇等。开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养殖业兴旺发达。开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及落叶乔木等,是全国著名的小麦

12、、棉花、花生、西瓜及泡桐生产和出口基地。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及鱼类、鸟类等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资源近百种。其中飞禽类有54种,分属6目10科23属。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牛、猪、羊繁育基地,所产“开封黄河鲤鱼”被誉为“鱼之上乘”而闻名中外。开封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5.6亿吨,天然气含量为485亿立方米。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77.9亿吨。此外,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藏。八、环境状况(1)水环境污染源状况 : 由于水环境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过度无序开采,再加上自然因素的影响,开封市的水环境生态出现整体失衡、局部严重失衡的状态,

13、水环境安全度逐年下降。根据2003年的统计结果,开封市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8903.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726.4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5711万吨。达标排放量1275万吨,年均达标排放率35.9%。从而造成了河流水质全部为V类或超V类。通过努力,环境状况有所改观,至2003年黄河水作为开封市居民饮用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出现污染现象,而且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和黄河上游建立了众多拦黄、蓄黄工程,致使黄河开封段发生断流现象,1997年断流100多天。与上年相比,全市水环境质量变化不大。下半年较上半年有所提高。全市监控的地表水水质10项评价因子中,六价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氰化

14、物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汞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标准;砷除个别河流断面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外,其余均达到I类标准;铅除个别河流断面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外,其余均达到III类标准;部分河流断面的挥发酚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基本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综合评价:全市监控的地表水水质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河流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河流污染状况由重到轻依次为:惠济河、东郊河、药厂河、东护城河、黄汴河、马家河、涡河。(2)声环境污染源状况: 2003年,我市城市区域声

15、环境质量较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0分贝,与上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有所提高,达到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类标准。我市功能区噪声:居住、文教机关区(1类区)、混合区(2类区)、工业区(3类区)昼间、夜间均达标,道路交通干线区域(4类区)普遍超标,噪声昼间超标2.5分贝,夜间超标12.8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71.2分贝,超过70分贝的路段总长度为51.75公里,占监测总长度的70.2%。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稳定。(3)气环境污染源状况:2003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0050.51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6957.51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083吨;烟尘排放量为1888

16、0.43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8173.43吨,生活烟尘牌放量707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983173万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674.77吨。(4)固体废物污染源状况: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6.1万吨,综合利用量74.1万吨,综合利用率97.3%,储存量1.9万吨,排放量为0.2万吨。其中,排放量较上年减少0.1万吨。第二节 社会条件分析一、城市特点(1)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开封市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中下游之南岸,处在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带。陇海铁路横贯开封市东西,霍连高速、阿深高速等主要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将要修建的高速铁路也经过开封。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交通干线,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 市场经济发达开封,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物流通畅之地。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