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51030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35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_(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一、问题的提出:(一)“培训热”的背后 仿佛一夜之间,我国教育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热门的品种: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这是一种为期两年的在职培训,专门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据了解,读完一个EMBA价格不菲,以当前几所名校为例,北大的学费是19.8万元,上海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是19.6万元,长江商学院在24万元左右,而复旦大学今年开始招生的学费则达到了31万元,但报名者还是趋之若骛。如到去年6月上旬各大名牌学校报名截止日期,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半年北京班共

2、招收180名学员。有580多名学生报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秋季班共招收90名学员,有300名学生报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国内MBA的起步较晚,受过MBA教育的管理人员并不是很多,因此就形成了EMBA的巨大需求市场,有关方面预计,今后5年内,将有大约9.7亿元的市场需求。 和价格高昂的EMBA相比,只需要几万元就可以读完的MBA就显得更加炙手可热: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字,2001年报考北京地区院校MBA联考的人数首次超过万人,达1.2万余人,比2000年增加了近三成。在全国,2000年报考人数是3.4万,2001年为3.8万,去年则超过了5万。 另一项具有政府背景的培训计划似乎更加受人关注:5月

3、28日,“WTO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启动,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出席开学典礼。这项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批准、为期两年的“WTO专业人才培训工程”面向全国企业系统,并在京建立起WTO人才培训基地。培训课程将特别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融入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和实战案例教学内容,为企业发展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这种培训热的背后是人才观念的变化。”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市场开发专委会秘书长黄煜认为,一方面,原来的经营管理人才重视的是“韬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球化观念”和“市场规则观念”开始凸显,使得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大受欢迎,能够提供此类教学的培训自然也火了起来。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的危机

4、意识和学习意识被唤醒了。加入WTO后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让政府、企业和人才都认识到了提升人才质质的重要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就是他们驰骋商场的“粮草”,成功的跨国公司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储备,汇丰银行早在11 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内地人才的培训和储备计划。汇丰北京分行负责人刘展智介绍,他们每年都会从国内的名牌大学挑选优秀毕业生,并采取送到香港、英国培训两年、内部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进行高标准的严格训练,不断充实人才队伍,以北京分行为例,成立时20多名员工,如今已有60多人,其中90%都是本土化的人才。 然而,培训只能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在这场已经凤起云涌的“WTO遭遇战”中,面对咄咄

5、逼人的竞争对手,在人才储备方面一向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单靠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显然不足以解决当前的困难。于是,一场“人才大战”在所难免。(二)“零距离”的人才竞争“这是一场零距离的竞争。”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如是评价当前的人才大战。加入世贸后,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必然趋势,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与中国企业争夺高素质人才,在国内各大城市,跨国公司已经纷纷“安营扎寨”,将触角伸向了校园、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在上海,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超过半数设立了机构,外商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在广州,近百家跨国公司占据了羊城的一角;在北京,曾经宣称“要吸引100名顶尖中国科学家”的微

6、软中国研究院已经提升为亚洲研究院。而摩托罗拉更是增加100亿投资广揽人才。 金融业无疑是“人才大战”的重灾区。中国银行副行长孙昌基日前宣布:“中国银行已决定重金聘请一名外国人到国内担任总经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中国银行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才流失的威胁。孙昌基透露:中国银行近3年来辞职的职工多达4403人,其中62.4%的优秀人才被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挖走。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统计则表明,从1999年到200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4.13万人辞职,其中绝大部分流向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在这场争夺战中,中资银行也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王长江透露说,国内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如民生、

7、招商、光大等,早就开始了人才战的反攻。以民生银行为例,自1998年以来,从外资银行进人民生银行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了300人,而民生银行5年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几乎没有一人跳槽。今年4月,民生银行选派广州分行行长、个人业务部总经理、稽核部总经理、科技部总经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杭州分行行长等6名高级管理人才赴美国学习一年,这在中国银行界还是第一次。据了解,在今后三年内,民生银行将把50名高级管理人员全部派到国外的著名银行进行培训,充分储备人才。 在国内企业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具有留学背景和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一部分高级人才也出现了流向国内优秀企业的趋势。王长江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才的“回流”,他和黄亨

8、煜等都认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段时间内,海外人才的回流将会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加入世贸后,中国的企业要融入世界潮流,迫切需要有国际化背景的经营管理人才,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人才来说,这个时候回到国内发展显然是最好的机会。”事实上,这种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前夕便已经开始显现:1995年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有5000多人,1996年有6000多人,1997年7000多人,1998年则达到了7400人。近年来留学生回国人数年均增长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近40万人,已经回国的13万多,这种回流并不仅仅指华人,许多国外人才也开始进入中国,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洋打工”队伍。据上海市劳动

9、和社会保障局外国人就业办公室统计,2000年来沪打工的外国人比1999年增长了16%,200l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00,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外国人到非外资企业打工的人数开始出现递增趋势。 但是“人才回流”毕竟不是主渠道。黄亨煜认为,今后人才将呈梯形分层次流动,主要的流向将是: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原本上外商独资企业新进入的外商独资企业最终成为国际通用性的人才。国内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仍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三)人才安全受到威胁“中国的人才安全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王长江很赞同黄亨烃的观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发生的一些人才流失事件也在不断地加深他们的这种

10、担心: (1)2001年底,外经贸部一位参与人世谈判多年的处长被一家跨同公司以百万年薪挖走; (2)中科院一些研究所内的专业人才和一些军工企业的高级人才也开始跳槽到外国公司。据报道,中科院物理所的高级人才已由原来的700人下降到400多人; (3)一组来自国有企业的数据更加不容乐观:1998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为141万人,比1997年减少了6万多人;几年间,国企中的科学家、工程师减少了约17万 (4)全国政协委员陈抗甫调查的数据也说明了我国人才资源的紧缺: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究开发科学家和工

11、程师11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均接近或超过100人。 (5)除了高级人才的流失,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也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安全,上海有关部门对6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的比重仅占0.1%,技师和高级技工也仅仅各占1.1%和6.1%;“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其中的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了几十年工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梅美华对于我国技术工人的构成深表忧虑。 对此,2002

1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才队伍总量,到2005年,实现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8350万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0万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6.3%左右。 王通讯等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我们必须承认,劳动并不是通值的,每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并不相等,我们的薪酬体系必须要客观地反映这种区别。”例如美国一个CEO的平均薪酬是普通工人的330倍,英国是300倍,而在国内企业,一般只有20倍左右。当然,光靠提高薪酬,也不一定就能确保人才安全。”核心的问题是要建立完整的人才战略,政府

13、和企业都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对人才问题有长远的规划。”黄亨煜还认为,加入世贸对国内企业的人事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在企业感受不到合理的提升空间。以及人才流动缺乏法律的保障和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随时都会威胁到企业的人才安全。他认为国内企业应该尽快地引人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而有关部门也应该尽快完善有关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制止不规范的人才流动。二、如何同跨国公司争夺人才现代世界人才争夺战的10种形式: (1)吸引留学人才,收割人才英国宣布,到2005年,要使外国留学生占到本国学生的25%;德国计划将外国留学生比例提高到20

14、%;日本计划招收10万名外国留学生。(2)兼并购买企业,连锅端才美国思科公司在9年多的时间里,成功收购80多家新兴小型技术企业,其真正的目标是他们的技术人才。(3)雇用猎头行动,专猎高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70%以上的高级人才通过猎头调整工作,90%以上的大企业利用猎头择取人才。(4)国外设立机构,就地取才朗讯贝尔实验室北京研究中心有400多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60多人,其中20位研究员有留学背景,40位副研究员大部分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5)寻机趁火打劫,抢掠人才20世纪60年代,美国趁古巴革命,引进了1300名古巴医生,相当于古巴医生总数的25%;前苏联解

15、体,不少科研人员移居国外,累计达到1.5万名。(6)修改移民法规,开门迎才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准许外国专业人才来美国工作签证限额从11.5万人,提高到19.6万人,美国政府还特许每年可有6000名外国著名科学家和高级科技人员直接到美国定居。(7)启动特别计划,超前揽才西门子、微软等都开展了争夺人才幼苗的竞争,吸纳对象已经从大学生向前延伸到高中、初中的“高才生”。(8)利用网络通道,聚集英才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使用网络通道挖掘人才的占市场的45%。在日本,30.9%的求职者利用网络,其中求职的学生90%拥有自己的电子信箱。(9)领导出国访问,顺手牵才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在出访时往往会向当地著名企业的技术人员发生到本国工作的邀请。(10)合作办学设奖,培养人才微软“技能2000”计划的重要内容就是与世界各地350所大学合作,大举培养技术人才;北京大学400万元奖学金当中,外企占了300万元,包括摩托罗拉、宝洁、奔驰、菲利浦等。我国企业如何同跨国公司争夺人才,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认为: 当前高级人才流动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和猎头公司。前不久美国公布了一份名单,里面几乎囊括了中国金融界2000名高级人才,哪一位适合什么岗位,掌握资料的猎头公司心里都一清二楚,只要跨国公司有需求,相应的人才就会受到猎头公司的秘密“邀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