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0745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讲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网络构建名师点拨资源开发、调配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资源开发背景资源开发、资源调配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路,重点解决两个重点:一是资源开发、调配的条件,二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复习过程中应结合诸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西气东输等具体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治理的过程,总结出该类问题复习的一般思路和答题模板,并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核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2016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

2、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高A B C D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A BC D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 B种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答案1.C2.B3.D解析第1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大多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蒸发量更大,导致土壤

3、含水量较低。第3题,该地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护该地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4(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

4、(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

5、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3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2)一般治理措施4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

6、地区。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3)具体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

7、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方法技巧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2)根据区域来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

8、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2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题点一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读“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影响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9、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2年降水量200 mm400 mm的地区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森林锐减 D大气污染答案1.B2.B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内蒙古年降水量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所以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第2题,年降水量200 mm400 mm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区,植被以草原为主,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题点二湿地的分布、开发与保护预测题型:选择题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回答34题。3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是()A600800 mm B40

10、0600 mmC300400 mm D200300 mm4该流域()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答案3.A4.D解析第3题,结合湿地率的定义,可直接读出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第4题,湿地水源直接来自河流水;上游兴修水库不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上游来水;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中下游湿地呈现不稳定性。核心点二区域自然资源开发(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1与2003年相比,2013年(

11、双选)()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供水总量增大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双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答案1.AC2.AD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8 m3,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8 m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能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

12、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使用南水北调的供水,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3(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2)长江江苏段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

13、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如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答案(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2)北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3)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析第(1)题,图1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工业经济发达,消耗水总量多;因此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用

14、水的安全。第(2)题,用图中数据判读岸线资源的优劣,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因从岸线资源的优势方面考虑。第(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从迁与不迁两方面考虑。如迁移到安徽,则因为安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迁移,则应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分析。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可再生资源(土地、水、生物、气候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2知识线索开发条件评价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综合开发措施。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项目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开发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结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存在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综合整治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