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50439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答案】B【解析】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故B项正确,A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年钧以德,

2、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是关键。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以上历史现象说明A. 诸侯势力日渐强大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D. 天子册命控制诸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了战国时期周王的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故B项正确;A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战国时期周王已经无法控制诸侯,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礼记记述了周代贵族朝会的列位: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

3、,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这反映了当时A. 严格的礼制秩序B. 宗族内部等级森严C. 诸侯向天子朝贡D. 分封子弟尊卑分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天子,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位置的信息可知,材料凸显出等级,进一步可以推断出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周朝实行严格的礼制秩序,A正确;材料涉及的不单单是宗族内部事务,B不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要突出诸侯有朝贡的义务,C不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并非某一宗族子弟的尊卑等级,D不正确。4.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

4、统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的地理学说。这些著作的形成有助于A. 西周制度备受推崇B.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C. 儒家为君主制辩护D. 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答案】B【解析】【详解】“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都在强调中央集权的作用,说明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故B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度,材料论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A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不到君主重用,C错误; D是汉代时期,排除。5.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 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

5、.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 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集权行政体制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6.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

6、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答案】D【解析】材料“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反映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D正确;西汉初没有奉行儒学,故A错误;封诸侯王,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设中朝官,也与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无关,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与西汉初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这种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

7、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唐太宗A. 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B. 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C. 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D. 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反映出唐太宗比较重视对地方官员的选任,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故A项排除;材料“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无法体现出C项;材料“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说明D项错误。点睛:“将各地刺史姓

8、名写于屏风之上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是解题的关键。8.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可见行省制度A. 源于唐朝的三省制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 形成了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材料提到,“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说明行省制

9、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属于中央制度;C不负责监察;D不容易形成割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9

10、.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A. 人情大于法制B.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 凸显皇权专制D.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对于亲属中的卑幼首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体现出儒家思想融入法律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情与法的比较,故A项错误;皇权专制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皇帝颁布是从统治角度出发,故D错误。10.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

11、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明清的三法司制度通过权力的分割使之互相牵制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项没有指出明清三法司制度的本质,故A排除。明清的三法司制度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明清三法司制度降低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故D项错误。点睛: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

12、,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11.有明一代,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这反映了A. 皇权渐趋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内官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官”指的是宦官太监。依据材料可知,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遇其都要“回避,且称以翁父”,大臣们都要“并头叩拜”,这表面上反映了宦官地位的提高,而宦官权势来源于皇帝,往往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所以这实质上体现了

13、皇权的加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权的衰落,该表述与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并未取代六部;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官权势较大,但并非失控,结合所学可知,内官权力来源于皇帝,受到皇帝控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B. 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C. 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D. 主流思想取

14、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三者政治体制上的差异,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关,选项A正确;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条件影响经济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理论可以判断B、D错误。C项表述错误,影响民主法制水平高低的经济因素是经济与市场化水平。13.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 小国寡民B. 城邦政治C. 直接民主D. 轮番执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

15、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城市的居民”、“ 城市和社会集团中”两处,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文中十分强调人在城邦中的地位与作用,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14.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 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从材料“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和正确,最终导致了权力被滥用,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二者的比较;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直接民主制形式上的弊端,而不是民主范围上的问题;C项明显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