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49876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

2、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

3、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

4、无限的天命。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

5、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

6、自然万物。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指的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么意境的特殊

7、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国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

8、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遇

9、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社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帐。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喝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然后再创造意象。B.中国艺术家在“象外之象

10、”“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陶渊明的两句诗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在体验这种意味之中。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即中国人所说的与意象有不同的“美的东西”“意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内涵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B.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C.文章用王夫之比较杜甫和王维诗的事例来证明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D.文章末两段在区别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后,提出“意境是一种最高的美感”。(3)根据原文

11、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他们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D.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3(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12、。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

13、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

14、,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