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449614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后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上 下 前 后 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

2、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3、参与者的理念。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

4、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左右教学反思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

5、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

6、”,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

7、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六年级还要学习用数对来表示)。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

8、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数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

9、,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只能这样了。 十几减九教学反思“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

10、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 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

11、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

12、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

13、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3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在备课时预设的方法都出来了。学习减9时,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化的思想。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有一些挑战,而不至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14、。4课后的练习创设了“智慧屋”,把各种练习题安排在里面,形式多样,以课件来演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来回答问题。5.算法多样化。 6.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15、。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

16、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