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49550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先、汉时期考纲明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

2、大发展。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体验高考(见PPT)考情分析1、先三大政治制度 18卷2T24,17卷1T24,16卷2T27,16卷3T24,14卷2T24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8卷1T24,18卷3T24,17卷2T24,17卷3T24,15卷1T24,13卷1T24 3、汉代政治经济文明 18卷2T25,17卷1T25,17卷3T24,16卷1T25,16卷3T25,15卷1T25,15卷2T25,14卷1T24,13卷2T24 4、先、汉儒

3、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8卷3T42,16卷1T24,15卷1T40,15卷2T24、T40 合作学习: 赢在高考P1-2,真题重练 自主学习 1、对应课本容:必修一第1、2课;必修二第1、2、3、4课;必修三第1、8、9、10课; 2、参考资料:赢在高考、个性资料; 合作探究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通史方式形成知识框架。(写在学案上) 深化认识 赢在高考一、从有限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过程 二、先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三、战国汉时期小农经济 四、汉代儒家思想对先思想的发展 通史提升(一)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农业金石并用、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井田制、集体劳动(夏商周)铁农具、牛耕;都

4、江堰水利工程;自耕农、佃农产生;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确立(春秋战国)牛耕普及;土地兼并;田庄经济(汉)手工业麻纺、丝织、制(原始社会)青铜技术;手工业官府垄断(夏商周)丝织、冶铁等;家庭手工业出现;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青瓷出现;用煤冶铁(汉)商业商业出现、物物交换(原始社会)货币;“商人”;商业由官府垄断(夏商周)自由商人;工商业城市兴起;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 统一度量衡、货币;“市”出现;丝绸之路;盐铁官营(汉)对点练习2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5、。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家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还反映出分工细致,“金有六齐”,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并不是指民营手工业,故B、C两项错误;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能体现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 错误。3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

6、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选A根据“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上述行为主要涉及商业领域,不会加重农民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均输法主要是政府经营商业获取利益,在全国围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收购和转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而非限制商业发展,也不可能消除各地经济差异,故C、D两项均错误。1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1)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

7、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2)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西汉政府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

8、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2丝绸之路的开通(1)历史条件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建立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的保证。西汉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比较成熟。(2)意义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围,远及欧洲和非洲。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使中国外交更活跃,围也更大,中国外交开始走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

9、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二)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阶级矛盾奴隶主贵族VS平民、奴隶(夏商周)农民、新兴地主阶级VS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农民阶级VS地主阶级(汉)制度政策王位世袭制;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夏商周)礼崩乐坏;各国变法(春秋战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中外朝制度、察举制(汉)政局对外“天下共主”,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夏商周)诸侯混战;局部统一(春秋战国)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中西交往(汉)2.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灭六国,“子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10、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选B材料表明,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到朝“子皆为民庶姓氏之失自此始”,这与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有关,故B项正确。A、D两项所述与这一变化无关,C项说法错误,排除。4(2019届高三调研)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朝南海郡尉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大体承接了朝政制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解析

11、:选B汉初,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南越国,放弃西南夷地区,这是统治者依据汉初国家衰败的国力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1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1)在疆土方面夏商周凭借自己正统的地位和强大的武装,采取分封、册命和武力征服的手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围,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在经济上生产工具从骨器、蚌器、石器发展到铸造完美的青铜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以都邑为中心的商品交换市场及比较统一的货币,使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3)在政治上确立了

12、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这种宗法和等级制度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4)在思想领域形成神学思想体系,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的统治是合理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利用观念来配合暴力统治;同时,根据祭祀仪式演化出“礼”,作为制度、思想、行为的规,逐步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5)在行政管理上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王为首、分封诸侯的贵族政体;建立了一套以中

13、央为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为王室服务的官)、以地方为外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外分封的诸侯和为诸侯服务的官)的外服官体系;建立了适合奴隶制国家特点的,有关培养、选拔、任免、爵命等级和退休养老等方面的官员管理制度。凡此种种,对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朝的“个人独裁专权” 趋势。商朝的“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14、2)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3综合认识“汉承制”含义两汉时期,基本上沿袭朝的制度,只在局部微小调整,史称“汉承制”主要表现承袭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承袭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朝的郡县制,郡

15、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朝虽有选官制,但很不完备,西汉建立一套“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东汉继续推行承袭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评价“汉承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4.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三)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思想早期君权神授,“天下一家”,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