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48587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开 题 报 告上冈高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中学导学制”研究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背景之下,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对“学”的重视,一方面为中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和职业选择的帮助与指导,使之学会学习、学会追求、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探讨这一实施过程中的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它的发展模式。 1、“学会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支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是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经过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花了3年多的时间研究而提出的。报告的内容

2、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即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引导学生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此外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培

3、养学生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即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即重视发展性教学,紧扣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既重视作用于传授知识,还应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由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上述四个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塑造年青一代的品德与能力素质和解决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其报告中就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四大支柱正是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应追求的目标。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4、能力,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一部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变教师主宰学生为主动适应学生;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优化教学过程,变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自

5、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优化教育评价手段,使教学的一切终极目标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性发展。3、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重大命题。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

6、、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论断都高屋建瓴、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主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伟大意义。现今的中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中学导学制”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

7、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省四星级高级中学,文化底蕴丰厚,但地处文化相对封闭的农村集镇,远离县城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周边的集镇、农村,他们具有勤奋、好学、诚实、上进的一面,但也有视野狭窄、学习独立性较弱,对教师依赖性强、知识面不宽、动脑动手能力不强等局限。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钻研精神等诸多方面显得先天性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为此,通过“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就在于进一步调动

8、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大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独立钻研的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发展其自主探究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当前,不少学校进行了“中学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未能脱离“师本”的窠臼。本课题提出“中学导学制”,在于坚持“生本”理念,凸现学生

9、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导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 本课题提出的“中学导学制”,基于新课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目标,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通过“中学导学制”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质量意识和扬长意识,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导学制传递教师及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培养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外同一领

10、域的研究现状1、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就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的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的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构建、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

11、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3)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能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其他如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等,都为课题的实践提供了新支点、新视角、新依据。 (4)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观点。斯皮罗指出:“所谓认知弹性理论就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作出适宜的反应。”根据斯皮罗的定义,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时,要从多角度进入同一个问题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进行知识的迁

12、移。2、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对导学制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于高校校园网博客(Blog)的“大学导学制”的研究。它是从高校扩招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校园网博客(Blog)为平台,通过开展以学生导学为主,以老生带新生,以优生带新生的基于小组学习的导学,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山东师范大学杨晓娟老师的基于校园网博客(Blog)的大学导学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项国雄、孔利华老师的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Blog)的导学制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赵振军老师的高等教育改革之管见等均属于这一类研究。在中学领域,导学制的研究及应用极少且仅局限于中学教育的某

13、一方面。浙江上城教育信息港2007年10月21日报道,杭州六中开始采用“同伴导学制”来帮助实验班的孩子学习,这仅仅是从学科角度出发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的一项实践活动。2005年10月18日济南日报报道历城二中学案导学制让高三学生告别作业。具体方法是:所有老师集体备课,将第二天要复习的知识点考纲提要、基本题型、历年高考考题编制成一张学案。学生提前做完后,老师统一收集上来一一批阅,借此了解学生们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第二天,老师会据此进行重点讲解。课下,老师不会再布置作业。前者主要是帮学制,而后者局限于学习方法,均没有从当前中学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本质性上构建导学制的基本框架,缺少对导学制进行系统的

14、研究和探索。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界定1、导师制。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

15、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2、中学导学制。来源于导师制。狭义上讲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督导学生行为规范的一种制度;广义上讲,就是利用教师或学生自己的知识、方法、经验,通过“导”的途径,进行“师-生”式或“生-生”式帮助,使其产生“学”的动机,形成“学”的能力,并使其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达到一定理想目标的一种

16、制度。3、“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索中学学生教育的新途径,建构中学学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完善的以生本为核心的“教师导学、自主探究、同伴互助、素质评价、自我提高”的校本教学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中学导学制”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中学生。具体为: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引导学生实现“四个学会”,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中学生; 改变陈旧的中学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寻求科学合理、适应素质教育、顺应新课程的评价机制;整合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