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48497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中西方教育之若干差异现象 上海市上理附中 吴迎建 付彦 张景 杨臻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世界许多国家纷纷研究其它国家教育的优势来弥补本国教育的不足。恰逢我们几位教师有机会分别去了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利用对这几个国家的教育现状的所见所闻,我们作了调查和研究、并把我国的教育与之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思考。它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给了笔者们很多启迪。有些现象值得引起思考。同时,笔者们也想通过介绍,能引起同行的关注,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现在,我们把我国教育与西方

2、教育的几个差异现象介绍给大家。一、 家庭教育形式、理念上的差异1)形式上中国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虽有较大的改变,但隔代教育的文化普遍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不少因出国、下海经商或为自己事业奔忙,就把孩子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管,形成了以隔代家庭教育为主的趋势。第一代教育第三代一般重养轻教,加之老人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老化,所以溺爱多于喜爱,产生了第三代任性、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弊病。而在西方,根据我们对于所在国家的观察,整个区域几乎无一例祖辈老人照管孙辈的情况。我们都共同感到西方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老人不参教,孩子由自己的父母亲自扶养和教育。在他们看来,儿童小时候得到的呵护越多将来的承受能力越差。2

3、)理念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但国内很多家庭把“家庭教育”误理解为“家庭知识教育”。有些家长安排孩子星期六学电脑,星期天学英语,还要练习钢琴,背诵唐诗等等,一味地为孩子寻找知识发展方向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发现自己的个性需要与家长所安排的不一致,心愿不能实现,随之产生逆反心理,事与愿违,甚至造成家庭悲剧。有些家长把“文化”误理解为“知识”。他们教育孩子不可以太顽皮,在校听老师的话,同学之间要谦让;而在西方,家长则让孩子自己选择,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逼迫与苛求,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怎样在依赖与自立之间保持平衡,学会生存

4、。所以西方很少见到花季少年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割腕自杀,也很少见十几岁的中学生遇到一点挫折便离家出走的情况。国内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成绩、分数,至于心理、能力、很少过问。维系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则是成绩、分数。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这一代青少年的自立意识、心理素质与西方同代人有明显差距。大家知道一位13岁的欧洲小女孩利用假期一个人游历了全欧洲,而我们中国的青年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还要让家长为他决定专业。考试期间,更是全家总动员。就拿今年的绿色护考来看,家长考前包宾馆、定出租车、考时陪考,自发阻拦正常交通秩序,不准有半点干扰,考后心理咨询。如此脆弱的一代人如何去迎接世界激烈的竞争。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罗素一贯

5、主张“实施自由教育,提倡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学会生存,能根据自己的天性充分地发展。”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比我国传统教育更科学,更先进。二、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1)教学上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是努力地培养“学业智商高”的人才,注重积累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各种标准化考试的选择,培养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层次创造性人才。国内的教学使得学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许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受到抑制,即使是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不够活跃,想象力也很有限。其实,知识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创造重在应用的道理。西方渗透式教育对成绩排在

6、前面的3040的学生有益,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他们自由,他们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创造性和灵活性比较强。而中国的透彻式教育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有好处,他们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们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但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和表面的理解,思维禁锢在狭窄的空间上,有序,但缺乏创新。托尔斯泰曾精辟地指出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抄袭和模仿。”而抄袭和模仿的民族永远不会成为强大的民族。因为素责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因为是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7、。尤其纵观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大量记忆各种信息、模仿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在澳大利亚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老师也并不是只从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其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过程,以及他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作为赴澳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我们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在那我们被要求每人写一篇关于当地风俗的调查报告,除了通常的写作要求外,老师还要求我们必须实地采访至少两名当地的居民,并在文章中写上他们的姓名、职业、住址等。培训结束时,澳籍教师对于我们的平时作业、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学活动、调查报告、论文和测验进行逐一评分,然后给出一个综合分。这对于我们这批在应试教育

8、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事后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受益非浅,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理论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国内的学习是一口井,讲究的是深度,那么国外的学习更象是一片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他们学习如何独立地思考。正是由于老师并不是用单一的标准机械地衡量每个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问题的结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怀疑和反驳,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时,其潜能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西方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奇思异

9、想,给予他们广阔的思想驰骋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2)教育上在国内,几乎每个学校都对班主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孩子们在场班主任应该到场。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有在别人的监督下,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行为规范才能做好。然而,在国外,教师经常有意不在场也不去偷看学生。可以问学生“你是如何。?” 久而久之 孩子们养成了自控和诚实的好习惯。同时。当教师遇到一名行为有严重偏差的学生时,怎么管理,是惩是罚,若罚,是轻是重,这就是一个个理不清的问题了。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教师也未必担当得起教育可能有的后果。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有。当英国取消了对于学

10、生的体罚制度后,很多家长坦言现在的孩子行为偏差问题已日趋严重,他们除了摇头似乎也别无良方。所幸的是,他们的有些学校依然勇于承担责任。在我所参观过的一所中学看到了这样的教育方法:鉴于行为严重偏差的学生的客观存在,校方专设一间教室,其中配备了专门的教师。当课堂中有学生严重违纪时,可把该生带到这间教室,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心理、行为的疏导和一定的文化教育。如果该生拒绝进入这间特设教室,那么全班的其他学生转入另一间教室,继续上课,而该生则留在原教室,当然校方会再为他转门配备一名心理、行为的疏导者。应该说这是一种既勇敢又有理性的严谨负责的协作教育方式。我们说它勇敢,是因为它直接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我们说它理

11、性是因为它兼顾了普通学生和行为有严重偏差者的同时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说它严谨负责是因为它配备了专职的心理疏导者,避免了可能有的更偏激行为的产生;我们说它是协作的教育方式,是因为整个过程中多方的教育行为的介入使得它能被有效的实施。虽然这仅是侧重于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教育过程牵涉到了多大的教育投资啊(这里不仅指经济投入)。我们的学生有着接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就让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吧。三社会对“人才”定义的差异1300年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考定终身。注文凭,重学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收入、财富、社会地位和他将来的发展空间。而整个社会的用人体

12、制也是重学历轻能力。有大学以上文凭人的档案可以进人才数据库,反之没有文凭的人一辈子在社会底层拼打,断了他们的创造和发展的机会。这也就使得整个社会过度强调高考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每年高考如临大敌。进了大学你学得怎样,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才华并不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考前象拚命三郎,考进象无业游民”。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落后。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的现在与未来,文凭变得一文不值。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学会学新知识的人才能学会生存。”所以我们一定完善我们的高考制度。而西方国家推行的是“宽进严出,终身学习”尤其德国极为重视职业培训。(谈到职业培训,我

13、们值得提一下的是国内不少企业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给厂长、领导去读MBA。而给第一线工人基础职业培训所投入的资金却少得可怜。)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这绝非单纯的学校教育或者一纸学历证明可以满足的。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过去一个人接受教育由主要是青少年时期转变为终其一生,把片面强调学历教育转变为着重于能力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当然,我国在亲情、友爱、忍让。方面都做得比西方国家出色。然而,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现在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更作为一名社会成员都清楚地知道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教育。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把我们的所见所闻及国内教育的弊

14、端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关注。对知识国内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分数。有了高的分数就可以进一流大学。进了大学就有了这个学历。这个学历是国内人最关心的。精明的西方人整个社会对教育极为重视。这决不仅仅指导得是“知识、文凭”。例如:德国规定产妇可以休假至少一年的 期,这不仅仅是为了妇女的福利更是考虑到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罗素一贯主张“实施自由教育,提倡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学会生存,能根据自己的天性充分地发展。”相比之下,西方传统教育比我国传统教育更科学,更先进。一种进入学校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家长们往往把孩子推到教师面前,轻松一句“老师,我们相信你,我的孩子就托付给你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瞬间的对于自己使命的自豪感,和更长久的思考、忧虑、与不安。当家长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义务和权利时,学校教育就承受了其不能承受之重。整个社会协同起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