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48262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勾践灭吴能力训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勾践灭吴能力训练一、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A勾(gu)践鄞(yn)县豚(tn)饩(x)B脯(b)啜(chu)赂(l)社稷(j)C卑(b)事夫差(chi)免(min)者孺(r)子D誓(sh)亿有(yu)三干囿(yu)甬(yng)二、选出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三项:()()()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结仇)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之中)C寡人请更。(变革)D然后卑事夫差。(卑视,瞧不起)三、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两项:()()A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征,赋役)B其达土,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磨砺)C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他的身体)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

2、者亿有三千(一亿,一万万)四、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译文:(勾践表示)今后对待人民要葬死、问伤、养生;凡有丧事者则前往吊唁,凡有喜事者则前往庆贺;他国之人来往于越国者,都要有专人接送,以尽地主之谊;去掉那些为人民所厌恶的作法,弥补人民感到不满足的地方。B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译文:吴王夫差手下穿着水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但是他不考虑军队的志向行动是否知耻,只追求兵多装备好。C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译文:谁是国君啊,难道可以不为他效力卖命吗?D又郊败之。

3、译文:又在吴国都城的近郊把吴军打败。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日;“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立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

4、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塞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注:瞽:乐师。师箴:师,少师,是次于太师的乐宫;箴,一种寓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瞍赋:盲人不歌而诵。矇:盲人。耆艾修之:上了年纪的师傅也经常对国王劝戒警告。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l)川壅()而溃,伤人必多(2)师箴()(3)犹其有原隰()衍沃也(4)三年乃流王于彘()2“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这句话是谁说的?省略了什么成分?3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l)民不堪命()A忍受B能、可以C合(2)川壅而溃()A腐烂B溃逃C溃决泛滥(3)吾能弭谤()A消灭B平息C革除

5、(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A决定B疏通水道C决心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乃”全部解释为“才”、“这才”的是()A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良乃入,具告沛公C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5下列各句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燕雀乌鹊,巢堂坛矣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D序八州而朝同列6翻译下列句子。(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7厉王被放逐到彘的原因是什么?8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引原文作答)?14 勾践灭吴 一、C二、ABC三、CD四、C 五、1.(1)yng(2)zhn(3)x(4)zh 2. 厉王省略主语 3. (1)A(2)C(3)B(4)B 4. C 5. B 6. (1)然后由国王斟酌去取,付诸实行,因此国王的一切行事才不致与情理相违逆。 (2)人民所发表的言论是他们考虑成熟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硬加堵塞呢? 7.施暴虐;壅百姓之口;不听召公之谏。 8.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