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447307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

2、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3、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

4、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

5、其中的思想史意义。(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C.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D. 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分别从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两方面展开论述。B. 根据文章第三段内部的句子逻辑可以判断:“部首”的外延要大于“初文”,“义符”的外延也要大于“初文”,这三者都不属于“类”。C. 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一证据证明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D. “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觉得从役与奔波有关,这一证据其实无法证明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

7、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B.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C.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

8、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有误,与原文意思不一致,原文表述为,“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可以看出,语言文字只是“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C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类名。D项,“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说法错误,曲解文意。“这

9、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原文表述中用一“但”字,很明确说明“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这种归类思路,不再仅仅是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另外,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

10、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这一证据其实无法证明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说法有误;“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由原文的这两处来看,这一证据其实恰恰证明了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C项,“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

12、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

13、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

14、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

15、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

16、,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