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

上传人:dr****lb 文档编号:13447107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中三年级-辅导资料专题四 辩证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辩证法【命题趋向】本专题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 1.从题型、能力要求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理解、运用能力。 2.从取材看:取材范围比较广,有名言俗语、时政热点、教材基础知识等。3.从考查知识点看:涉及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按规律办事,全面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外因辩证关系、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其中全面的观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出现的频率较高。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 1运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规律的客观性知识分析国家及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具体实例

2、,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既有可能让我们分析这样做的哲学依据,也有可能让我们分析上述活动是如何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又有可能让我们指出它有什么哲学启示等。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重大意义;经济发展中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反映了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4运用因果联

3、系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经济活动的预见性。 5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分析:在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6用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道理,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依靠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 7用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道理,分析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或者结合某些企业行业走创新之路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体现的道理。【考点透视】 一、高考考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

4、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

5、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思维拓展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 (1)二者的内容和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 (2)两个问题的联系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承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世界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属性、形式和机能的联系,没有物质的统一,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与

6、特殊性是一致的。因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发展则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联系构成运动,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离不开运动,正是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才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同时又是复杂的。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有前进的,也

7、有后退的,有上升的,也有下降的,而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变化。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区别和一致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存在着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范畴,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唯物论范畴,是物质决定意识以及规律客观性原理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致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而客观实际总是在变化发展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那就必须对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8、要做到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就是在运动中把握规律,弄清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见,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4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分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三者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其中内因是事物

9、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经过一个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量变阶段矛盾统一体还未解体,而一旦统一体瓦解,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则事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可见,不管是量变,还是质变,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正是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统一具有暂时性、有条件性,而斗争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因而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具有必然性,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由此可见,对立统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5内因和外因不等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内因不等于主要矛盾,外因也不等于次要矛盾。因为在内因这个内部矛盾中既可有主要矛盾又有次

10、要矛盾,在外因这个外部矛盾中,同样既可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矛盾统一体中既有一个主要矛盾又有若干次要矛盾。 (2)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又指出“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两个决定作用并不矛盾,也不等同。前者是就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相比较而言,后者是就复杂事物矛盾统一体内部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内外因是两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问题,主次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矛盾统一内部各矛盾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能因二者都有决定作用而误把内因与主要矛盾混同起来。 (3)从内外因的关系看,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能单独起作用。主

11、次矛盾尽管有条件地联系着,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并不必须通过主要矛盾而起作用,不能把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的规定或影响作用等同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例题解析】例题1 (2007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6)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检测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王夫之的观点告诉我们静止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静止,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选C项。A、

12、B、D三种说法不正确。答案C例题2 (2007年高考,广东政治单科,2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量的积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沦的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这就引导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材料中的“集”“聚”“十步”“十驾”“不舍”,都是对这一方法的具体展示。故选D。答案 D 例题3 (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

13、,23)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解析 本题采用了一个生活俚俗的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哲学知识中联系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金猪宝宝”有福气是人主观臆造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的联系面前无能

14、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由此可知B、D两项错误,而C项明显错误,假象的存在就是非本质的联系掩盖本质的联系。故选A项。答案A 15例题4 (2007年高考,四川文综,32)下列选项与图8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A B C D 解析此题以反腐败为背景,借助漫画,考查因果联系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漫画因“贿”而“梦”,体现了凡事有因,因必有果,因此,可以直接选出。 答案 C 例题5 (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25)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一起,发现了中国优

15、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 B C D解析 本题以奥运奖牌这一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意识能动性、创新思维、系统优化法、意识的本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重在检测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直接反映,而是经过主观加工后,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因此,表述错误,故选A项。答案 A 例题6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30)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