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46408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中二年级-愚溪诗序.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示例一一、导入从柳宗元导入,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二、解题八愚诗诗已亡佚。(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序

2、”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

3、,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四、分析理解课文出示投影:()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

4、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就是此时所写。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

5、,“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

6、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五、小结、拓展愚溪诗序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

7、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板书设计愚溪诗序柳宗元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 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愚溪诗序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 二、导入 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

8、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 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 “情有独钟”呢? 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

9、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 三、分析课文第1段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谪(贬谪)潇水上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争辩的样子。龂:yn)文章分析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

10、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予以愚触罪”;“古有愚公谷”。四、分析课文第2段 字词理解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文章分析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

11、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五、分析课文第3段 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ch,水中露出的高地)石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

12、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文章分析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

13、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六、分析课文第4段 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悖(违背,逆而不顺。悖:bi)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

14、”后省略“之”。)焉。文章分析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 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 出了下文 七、分析课文第5段字词理解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