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45986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豆在线文档分享平台(http:/)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结合教学任务分析的内容,说明单元教学或知识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入门技能、知识结构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前测,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前状况,并籍此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效率。正文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前测在小学数学任务分析中的作用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结合教学任务分析的内容,说明单元教学或知识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入门技能、知识结构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前测,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前状况,并籍此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

2、,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效率。关键词:前测 任务分析 起点能力 使能目标一、关于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国外引进的一门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任务分析的定义很多,但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同意任务分析实际上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及其层次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包括将目标技能分解成一系列子技能,确定子技能的性质及其层次关系等过程,目的是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准确到位的任务分析使得教师不至于照搬别人的参考教案,而能创造性地依据学习规律进行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务分析时通常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

3、,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3、根据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条件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即使能目标及其顺序关系;4、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任务分析的技术较为繁琐,但以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为代表的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将它与建构主义相结合,凸现了这门技术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显示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二、现象与思考现象一、在一次数学教研的听课活动中,我们听了二年级的9的乘法口诀,其实学生在课前或更早之前就已经对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不见得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了课程文本的东

4、西,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已经早就把乘法口诀说的非常正确了,但教师还是牵着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结果教师感觉很累,自己讲的很努力,学生就是不听;学生很烦躁,这些知识我已经会了,老师还在罗嗦个不停,结果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越讲越糊涂,教学效果很不好。现象二、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上课伊始,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跃跃欲试,急于展示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教师全然不顾,总是在想办法把学生拉入自己的设计中,学生却专注地在玩自己的纸币模型。现象三、这是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工程问题。教师帮助同学们复习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少数同学在纸上写写画画,

5、更多的同学无所适从,一脸茫然的样子。老师虽然告诉学生,问题中的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学生依然无法理解,频频出现错误。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这样,不知道学生哪些已经知道了。有时是学生已经懂了,但老师还是喜欢按部就班地去教;有时是学生还没有发展到这种水平,但老师依然按自己的想象去教。如果教师能够借鉴任务分析的方法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就不会把学生陷入被动,把自己陷入尴尬。三、前测在任务分析中的作用前测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实施,目的是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经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或入门机能。如果所有的技能都已经掌握,那么就没有必要教了。另一方面,如果只有部分已

6、经掌握的技能只要做一些复习或简单的提醒即可,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对其它技能的教学上。如举例,变式练习等。如果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入门技能就应该在新知识学习之前给予补救。如果是知识的难点,还应该增加一些内容,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分解成子目标(使能目标),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在任务分析的步骤中,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要制定使能目标和终点目标、要选择教学策略,前提便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状态。而前测就是准确掌握学生认知状况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中,前测在任务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任务分析的终点是鉴别与新的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掌握新

7、知识必须准备的知识,是学习新知的前提。课堂观察、学生作业、既往经验固然也能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但其针对性、全面性不及前测那样准确。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如果学生的起点知识中存在新知识学习的障碍,就必须在新知识教学之前设计一个先行知识,这个先行知识必须是新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集体讲授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对之前模糊或残缺不全的认知图式构建清晰的、完整的印象,使得旧知识容易被激活而顺利提取。否则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做法更有必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

8、内容,学生所需要的入门技能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技能和“通分”的知识技能,在前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几乎没有问题,而一些学生(学困生)对“通分”的知识存在障碍,“通分”的问题又是什么原因所致?是由于“求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没有掌握好?“求最小公倍数的”的问题又是如何导致的?。直到找到问题的起始原因,即学生的起点能力。再利用课后的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并设计必需的练习,弥补缺漏,最终达到熟练掌握通分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只要真正体会到只有同分母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就能够凭借起点能力,掌握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奥苏贝尔在其教

9、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说:“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为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而探明“这一点”,可以根据教师的经验,可以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也可以通过课堂的观察,但是这些手段都是一种猜测,要确切地掌握学生的情况,通过设计前测,对前测的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具体地了解学生在新知识方面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学生情况,为任务分析提供依据,达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用“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前,我们选择了一份前测题:学生已经自觉地用“用的乘法口诀求商”进行了迁移,计算如此,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问题亦如此

10、。因而,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以新知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变为以训练熟练程度为主要任务的练习课。重点对前测中的个别错误进行有针对性地纠正。在形式多样、梯度明显的练习中激起了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又分为智慧技能(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调控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策略)。教学任务分析中,学习结果的知识类型分析是重要一环,知识类型的分析决定着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人教大纲版教材十二册“圆柱和圆

11、锥”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充满自信,对老师说:“老师,我们都会了。”随后还真的将所有的公式一一背了下来。是否真是“都会了”!我们进行了前测,测试内容主要有概念、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记忆方面,正确率达到100%。而对解决问题、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正确率 却只有20%。学生对这一结果大为乍舌。通过前测,我们清晰地看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已经拥有的图式和模糊的印象。即对于陈述性知识(概念、法则、公式)学生通过粗略的预习已经知道。而对于智慧技能,利用公式或概念进行应用的知识却是残缺的。在通过访谈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解决前测中的问题的认知策略也几

12、乎是空白。根据学生在前测中的表现和学生的谈话,我们诊断:学生会的是记住的记忆性的知识,至于知识的来龙去脉,公式的清晰理解,解决问题的图式是模糊的。通过对知识类型的这种分析,我们对该单元学生“要学什么”进行重新梳理:-对每一个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都必须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公式形成过程,学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清晰的图式,具备完整的陈述性知识。-创设问题解决得情境,设计各种变式练习,体验公式的应用,能利用陈述性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在练习比较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解的策略,形成较好的认知策略。例如,在解决问题时会应用如下步骤进行

13、思维:判断图形-确定问题(体积还是面积)-选择公式-寻找数据(是直接告知还是要先行解决)-列式计算-检查验算。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状态,才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才能根据知识的类型确定教学策略,确定用什么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4、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凸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而学生的思维状态又影响着学习方式选择的效果。如果能在教学新知识前,就对学生的思维状态做到心中有数,那学习方式的选择就更有依据。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之前,我

14、们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前测,设计了50道计算题,以了解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前情况。经统计,正确率达到94.6%。错误最多的同学错了8道题,而且得数都靠近正确答案。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有必要再教吗?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同时我们也预见到,如果忽略这些情况,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只是按教师的思路、按参考教案的程序去教,势必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毫无挑战性,慢慢消退学生对小学学习的好奇与兴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对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了了解。我们预计的“想加算减”的有大部分,“破十减”的有一、二个学生,“点数的”不乏其人。我们将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1)因为学生都已经能达到计算正确,因此没有必要强调

15、用小棒进行操作,否则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拽回到动作思维。但对于某些学困生可以借助小棒的操作帮助理解。(2)课堂上提供展示的机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路,完善想法,在比较和争辩中学会坚持和放弃,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既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又体现优化和个性化。(3)采取灵活、有趣的练习体验“优选”方法的适应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4)关注学困生的计算困难,给予方法的指导,采取优生和学困生配对学习的合作方式。5、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立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介于起点能力和终点目标之间的、达到终点目标的先决条件。由于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受负迁移的影响,加之缺乏元认知能力,因此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种错误的感知,认为自己是对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学生由于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下面的情况:4 2 4 0-2 5 1 7 2 7 3 7由于有了前测,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到学生是受“大数减小数”的影响,碰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就用减数的个位去减被减数的个位,这也是“退位减法”的难点,因为学生已经深受“大数减小数”的定势影响,要抑制错误并不容易。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针对教学的这一难点,利用这些错题的资源,合理设计使能目标,先让学生达到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例如“”,并设计对比练习,通过判断和改错,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