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44792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讲课稿电子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强民族团结、抵制非法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增强民族团结、抵制非法。校园因什么而文明?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和谐的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为增强民族团结、崇尚科学、抵制邪教而长期努力。 一、增强民族团结 (一)民族团结的内涵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

2、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二)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

3、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民族团结的要求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

4、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

5、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应当到 1、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2、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3、自觉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4、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并向有关部门就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建言献策。5、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勇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二、增强识别活动的能力和抵制非法活动的自觉性 (一)什么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

6、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人们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颠倒的、虚幻的、不科学的反映,客观上并不存在。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这些幻想的内容和对象成为支配信仰者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种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外部力量,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表现出来,而是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显得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二)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

7、于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真正形成,生活经验少,思想单纯、不稳定、不成熟,求知欲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差,对许多社会现象缺乏判断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你们的价值取向是随着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容易受不良社会现象的侵害。而的存在是以大量群众的信奉为前提,它的这种群众性,使其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作用。 (三)国家禁止任何人在学校从事任何活动 基于上述影响,我国法律严格限制介入社会公众生活,特别是不允许干涉教育,禁止学生活动,这是党和国家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使其免受消极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是国家法律严禁学生在校期间任何形式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规定:“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第28条第8款规定:“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各办班学校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严防各种反动势力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学校必须首先明确不允许干扰教育,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宣传有神论思想。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党的政策,认识的历史性,掌握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等有关政策,学会区分合法的活动与非法的活动的界限,区分

9、信仰与封建迷信、邪教的不同。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决同非法、封建迷信、反动邪教做斗争。 二是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规定禁止学生在学校进行活动。1990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第13条第2款规定:在校内组织讲座、报告等“不得反对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不得违反我国的教育方针,不得宣传封建迷信,不得进行活动,不得干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4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在学校进行活动。”三是地方性法规、规章也严禁任何人在学校进行活动。比如新疆自治区高校发布的关于在学校禁止活动的规定第2

10、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学校禁止任何形式的活动”,第4条规定“学生不得参与活动”。2003年,新疆自治区实施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活动。”第26条规定:“ 教师有引诱、胁迫学生活动或散布民族分裂主义言论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学们要选择正确的人生信仰,努力学习,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为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正气,抵御和防范极端,展现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良好风貌,以此己任,聚集正能量、传递好声音,为建设美丽

11、、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贡献。 下面是我给同学们提几点要求: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2、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民族有关法律的规定,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及时举报危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安全的行为。 3、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弘扬现代文化,引导身边的人学法、懂法、守法,集聚正能量,远离极端。 4、自觉提高对极端的警惕性、鉴别力和防范力,不听、不看、不传播含有极端、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和“圣战”思想的音视频和出版物。 5、坚决同非法和极端势力作斗争,大胆举报“三非” (非法、非法网络、非法宣传)活动,对

12、氛围浓厚、年轻人留大胡须、妇女蒙面纱、符合“非法活动26 种”表现特征的非法活动,穿“吉里巴甫”及“星月”服饰等要积极大胆及时举报。 6、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的讲课结束,谢谢大家!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