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43912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知识分享(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李瑛成都师专美术系四川彭州内容提要红色和黑色是一对很重要的色彩它们不仅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它们的搭配使用也是色彩运用中极其精彩的组合。本文试从色彩的物理性和象征性方面对其加以阐述。关键词红色黑色红与黑总让人产生正与邪、生与死、阳光和阴影、喧哗和沉寂、激进和保守的感觉。它们虽然极端对立却又有难以言状的共性将这一对矛盾的色彩同时使用是色彩运用中不可否认的经典搭配。一、从色彩的物理性看红与黑黑色具有双重性。从颜料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所有色彩的总和而从光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没有一丝色光的空白是色彩世界暗的一方面的抽象与概括。把它和其它色彩放在一起总能产生

2、强烈的对比效果。比如黑与白是一对绝对的对比色一重一轻一明一暗并且有着同样无彩的属性。再如黑与黄这是一对色彩搭配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组合然而白色和黄色显得太单薄它们与黑色搭配只能突出一方的过分强或另一方的过分弱。能与黑色这样丰富而具神秘感的色彩抗衡、并且同样饱满而有量感的应当是红色。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最有色彩感的颜色。它的色阶很长与其它色彩的混合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因此红色与黑色的搭配才是实力相当的较量。二、红与黑在原始艺术中的重要性从开始使用颜色时起红与黑这两种颜色就同人类紧密相关。原始时期的人类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自发的精神层次中运用色彩的共同特征是单纯、简朴。红与黑的搭配始自远古人

3、类对在黑暗中燃起红色火焰时的强烈而简单的印象。黑色象征着神秘莫测的自然红色代表着征服自然的力量。原始人对着色于自身和着色于物体的色彩都赋予了咒术的功能。距今七千年前居住在亚洲、非洲、欧洲的相当范围的尼安德特人就开始用红褐色和黑色来修饰遗体他们将象征生命之血的红色涂在墓碑和遗体上希望死者再生。红色极易从动物及人体血液中提取因而是原始人生命和血的见证。黑色则是从木炭粉或燃烧过的骨头中提取是死亡的象征。古埃及壁画中的冥府之神死者的审判官奥赛烈司的脸上总是涂有黑色其忠实的仆人阿南比斯狗的形象也总是以黑色表现头部。原始人还喜欢在黑暗的洞穴中用红色描绘狩猎和战争的场面。在很多古代墓穴的装饰中红色和黑色都是

4、作为主要色彩出现的。史前的陶瓷工艺也多以黑色红色为主在自然的土红或黑紫色基础上手绘黑色、红色。比如“仰韶文化”及其后继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主要有“黑绘红陶”、“红、黑两色彩陶”与 “红、黑、白之色彩陶”陶胎有以红为主的也有以灰、36黑为主的。原始人凭着本能找到了色彩系统中最稳定的色相:黑、白、红。这些手绘陶器在当时人类物质条件较简单的自然状态下无疑能产生鲜明的感官刺激。三、红与黑在中国传统用色中的特殊地位红与黑历来在中国传统用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联红底黑字是一个绝好的搭配既有欢乐又有适度沉稳正是中国民族性格中的放与收的最好体现。同时这两种颜色也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如传统戏曲

5、的脸谱红脸的关公代表忠诚黑脸的包公代表憨直。中国人的色彩观是同阴阳五行说相关联的是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观是代表了东方文化精神的哲学色彩体系。周礼?9?9冬官考工记说:“画绘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五色是由蓝、红、黄三原色加黑、白两种极色组成的其中红与黑分别对应朱明夏天和玄冬冬天以及朱雀南方和玄武北方代表了两种极端。黑色在中国传统中是最受尊重的色彩。“天玄地黄”天的色彩为黑四方中最神圣的北方也是黑色。据记载自夏开始就确立了黑色的特殊地位。韩非子?9?9十过篇中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午器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迹

6、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力午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尚墨的趋势自此一直发展。至秦统一六国之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可见黑色在中国色彩发展中的显著地位是经过长期审美心理积淀而形成的。这种崇尚黑色的传统影响了后来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利用。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黑这种超越生界和死界的颜色最后演变成了中国绘画中的“墨色思想”。黑成了个体精神同大自然精神的契合。红色是中国色彩体系中与黑色同等重要的颜色。礼记中记载:“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士黄。”红色一直与黑色相伴因此有“赤与黑相次”的说法。从出土的陶瓷中可以看出黑红两色并置所产生的庄重稳定的色彩效果已被充分认识。王国维的胡服考中说“汉代

7、尚赤汉光武帝常着绛衣赤帻”“前汉侍臣和武官之服亦如此”。至明朝红色也被用于官服。红色是典型的暖色使人兴奋象征着阳光和火因此有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的意思。在民间红色作为吉祥之色至今仍在各种各样的吉庆喜事中广泛应用。如婚礼上用红色包裹所有的用具还有迎新年时用的贺卡、门联、灯笼、火炮以及穿红衣以避邪的风俗等。与黄色和紫色在中国传统色彩运用中的极权地位相比红色更具人性 化一些。四、黑红搭配产生的色彩效果康定斯基曾将红色与90角相连黑色与180角相连。直角和平角都具有稳定、平衡之感因而可以见得黑红二色在心理上具有同样的稳定性。黑色是吸收光的色彩它在所有色彩中的分量感是最强的它象征着踏实、刚健、沉默。这让我

8、们想起十九世纪英国绅士们身穿黑西装、头戴黑礼帽还有庄重的钢琴的色彩。它也是地位的象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黑”即是代表了达官贵人。黑色的这种稳重感也常被用在绘画中如蒙德里安晚期的作品里只用黄、红、蓝、白、黑这些基本色彩这些色彩中的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品性和专门的质量。画面中用宽阔的黑色线条划分因而取得了稳定性和明晰度的效果。用作隔离的黑色使得每种色彩显得孤立而具体他还通过这种布局的引导达到一种不加修饰的、几何图形的现实主义造成视觉上强烈的印象。红色是正统的三原色之一正红代表正直、正派、正义。色彩学家伊顿把红色比作正方形。三原色的色域平稳比例为:黄红蓝368。也就是说红色既不过分跳跃也不过分收缩

9、具有四平八稳的端正感。红色一旦偏向紫成为紫红色就显得邪偏黄成为橙红色就显得媚。因此红色让人产生不可侵犯的感觉。比如中国国旗“世界各国的国旗上有红色的至少在一百一十个以上。其中以红色为主调的约占三分之一”。46但是红黑两色同样也可以是极端色彩的典型。红色是革命的象征意味着恐怖、流血和牺牲如红与黑中的“红”代表着进步力量。如果用通感的方式红色就是战斗中高亢激昂的小号吹出的高音让人产生兴奋的情绪和冲锋的欲望。英文中有一句“Iseered.”直译为“我看到红色”意译是“我要发怒”表达得很形象。黑色却是代表着死寂。莎士比亚这样描述它:“黑色是地狱的象征是地牢之色是黑夜的衣裳。”黑色在生活中常是贬义词如黑

10、名单、黑布、黑社会等是罪恶的象征。当红色遇到黑色时红色会迸发出不可征服的恶魔般的激情这就是为什么魔鬼大多身披黑红两色搭配的长袍的原因。伊顿的色彩艺术中写道:“色彩加入黑色这种掺合使黄色失去其光亮特征变成令人生厌的或阴险的恶意色黄色的辉煌度不复存在。籍里柯的作品精神病者就是用的黑黄色它对于精神错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表现力。黑色可以使紫色产生它固有的幽暗就好像变成了夜色。黑色可使蓝色失色蓝色只需掺合少数几级黑色就会全部失去光亮概括地说黑色会剥夺色彩的光亮质感它可以使色彩脱离光亮并且早晚会使它们黯然无光。”而红色和黑色掺合却能产生丰富的色彩效 果降低这二色本身的过激因素从而得到中庸且平和的灰色。当红色

11、多于黑色时得到如母亲般慈祥的土红色增加一些黑色成分得到大地般宽阔的褚色再增加一些黑色便得到庄重、沉稳的褐色。这些是古典油画的色彩基调。由于红色和黑色这些独有的特性使得它们的搭配能产生悲壮的戏剧性效果。如大卫有名的马拉之死大面积的黑色背景营造出凝重的悲剧气氛而右下角红色的矩形则表达了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综上所述黑红二色不但在它们独自的色彩运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它们的搭配也是自古以来堪称经典和完美的搭配。注释城一夫色彩史话1990年版第1页第29页。胡照华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页。转引自李广元中国绘画的色彩衍变与分析齐鲁艺苑1989年第2期第26页。屈文妮论色彩宁夏大学学报198

12、6年第三期第17页。参考书目1日城一夫著亚健、徐漠译色彩史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2约翰?9?9伊顿著色彩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责任编辑:纪国泰56 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