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756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沂市第一中学高一2016-2017学年上学期语文考试 说明: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书法的精神气象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起源于物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会意形声而成字,日月山水,花鸟鱼虫,莫不如此。汉字发展的独特路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面貌。汉字是前人千百年的书写实践而成,体现了汉字的结构美学与书写规律:横平竖直,点画呼应,上下包容,左右礼让,以形成中正平和之体。就像人要端庄、树要挺拔一样,每个字都是独立不倚的自我平衡体。谐调性、整体性、稳定性,是汉字的美学原则。谐调性是核心,只有谐调才能实现整

2、体性与稳定性。所谓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规与法度。书法成为艺术,恰恰是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逐渐自觉形成的。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被后人广泛而长期推崇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书,形质坚毅,洒脱飘逸,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士人倾心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寻求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并形成以人为本的审美自觉从人的音容笑貌、筋骨气色、举止风姿看人的禀赋气质,探求人的形神之美,以至于一系列艺术美学概念由此而生,诸如形神、气韵、

3、风骨等等。汉字结构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为代表。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每一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承续了王羲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遒劲与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唐人几乎穷尽了法度与风格,宋人一时也

4、找不到拓荒之处,于是在意态上自由发挥。苏轼、黄庭坚等人不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而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但毕竟没有在法度上再创新格。元明清时期的书法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加之明清不清明,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压抑,书法中再难见到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精神被桎梏的时代,诗文和书法仅仅剩下了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寻。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

5、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14年07月31日)1下列关于“书法”和“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法是一种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在千百年书写过程中逐渐自觉形成的,体现谐调性、整体性、稳定性的美学原则。B. 汉字起源于物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会意形声而成字,它发展的独特路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面貌。C.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与书法家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等有关系,也传达着书法家个人的才情气质,如王羲之的行书就是明证。 D.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士人开始形成以人为

6、本的审美自觉,从而一系列艺术美学概念也由此而生。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魏晋时期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士人倾心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寻求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B. 初唐时期人们在书法上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把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呈现遒劲与雄放的风格。C.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无法在法度与风格上超越前人,只好“尚意”,即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D.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方面的氛围都对书法有禁锢作用,使得这时期的书法仅仅剩下了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寻。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

7、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汉字有一套独特的结构美学与书写规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做人要求“中正平和”的原则是一致的,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B. 王羲之的行书之所以能够形质坚毅,洒脱飘逸,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与魏晋时代追求精神自由等等相关。C.唐代颜真卿等人的楷书,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就,更加注重结合时代的精神气象,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自我风格,并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标本。D. 书法到了元明清时期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是因为这时期的书法缺少一种力量和一种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

8、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

9、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10、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D二十九

11、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

12、治才能却少被提及。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译文: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注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轩:长廊。楹:柱子。 赊:远。8.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分)9.这首诗的第三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从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谈

13、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2)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高亦吾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

14、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18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

15、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协同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