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657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师附中2014级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 史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甩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一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

2、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l.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对国家的统一是个威胁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2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3后汉书宦官

3、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宦官专权乱政 B皇权与相权斗争C皇权遭到削弱 D皇权至上的产物4隋唐时期,造纸、冶铜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5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不复使人察举矣。于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

4、薄。”当时有识之士针对此弊端A主张恢复察举制度 B.反对礼教虚伪僵化C重申儒家伦理道德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6苏州地区明清碑刻中常见“切铺均隶浙绍,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遵例领帖纳税,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邕,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文句。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同业又同乡现象常见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地域性商人群体普遍 D城乡之间差距缩小7.红楼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仙,却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将遗体移至尼姑庵。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据此记载推断A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B社会上儒释道

5、文化兼容并存C明清时期小说的写实风格盛行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8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9近代以来,很多人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学报在其创刊序例中写道“痛迂谬者之误我国家,恶狂恣者之畔我圣道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以上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A天朝上国 B中学为体C经世致用 D维新变法10下表反映

6、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 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粱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l2.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

7、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l3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职业所占比重职业向占比重注释农业0.1%交通运输1.25%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工业18.3%政府市政机关0.7%现代商业16.4%演员、运动员0.3%专门

8、事业1.3%杂类55.3%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 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l4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l5.毛泽东认为:

9、“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16“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这表明A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17.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

10、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18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l9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

11、教会的掠夺 D传播无神论思想201698年,英国约15的海运贸易是与其殖民地进行的,但是,到1775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33。这一变化A推动了机器取代手工劳动B由欧洲的价格革命所引起C确立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D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21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22.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2、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A战争与和平 B.格尔尼卡 C.等待戈多 D悲惨世界23.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24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

13、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

14、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