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656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第二次学分认定考试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 审核人: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I卷 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

2、,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

3、.周 B.秦 C.汉 D.唐3.“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刘邦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B.采用黄老之学 C.设置刺史 D.内外朝制度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6.下图中,从图一到图

4、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B.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7.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8.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A.人民主权的虚假 B.直接民主的泛滥C.轮番而治的弊端 D.行政官员的腐败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

5、,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哪些程序?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C.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D.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10.某中学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问:“下列哪些成员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你认为正确的组合选项应该是英国内阁成员美国众议院议员英国下院议员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议长A. B. C. D.1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

6、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A.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 B.主张向西方学习C.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12.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劫”发生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 C. D.13.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

7、人。”此书应为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海国图志14.右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中国现形记(注:图中所示器具 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15.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 B. C. D.16.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

8、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17.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A.“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雪”18.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第二次历史巨变

9、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19.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0.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人民公仆原则 工农联盟原则A. B. C. D.21.

10、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A.1个 B.2个C.3个D.4个2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23.八十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在中国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词中与这两个事件有关的是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遵义一会写风骚,引领前程气势豪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

11、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联合抗敌一天骄 A. B. C. D.24.下图是最近发现的“八路军办事处”胸章。请你判断:这一胸章出现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5.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右 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B.宣告国民党政权大陆统治被推翻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2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

12、系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7.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8.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材料该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建设为中心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29.“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

13、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30.下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B.欧洲加快了政治一体化进程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D.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II卷 非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33题15分,共55分。)31.(20分)从专制到民主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基本趋势。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