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421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霍邱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遂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得到以后历代的遵循。这说明A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人民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D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重构 B从西周开始实行C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D确立了周代基本政治原则3、春

2、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本质是爵位之争 B维护了当时的分封制C瓦解了当时的宗法制 D促进了社会制度变革4、历史学者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说明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凸显宗法观念 D秦汉尚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5、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

3、务运行的程式中。”据此可知,三省体制有利于A政治决策的民主化 B宰相参与决策C决策程序的简化 D加强中央集权6、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采取“犬牙交错”方法划分省界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出于统治汉人需要 D实行民族分治政策7、有历史学家对古代选官制度这样总结道:“(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创新的根

4、本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C选拔真正人才 D维护王朝统治8、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梭伦改革中突出体现这一原则的是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9、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以下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A人民主权 B差额选举 C抽签选举 D轮番而治10、约公元前150年,阿梯钮斯法中规定:不论什么被偷的东西,对它们的追索权都是永久性的。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7条

5、关于盗窃物不能以时效取得的禁令。这反映出A罗马法的不断完善 B十二铜表法存在野蛮性C古罗马高度重视法律 D古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11、英国学者哈勒维说道:“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材料旨在说明英国A政治现代化具有渐进性特征 B宪政制度的起源C光荣革命实质是妥协的产物 D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最早完善最晚12、18世纪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曾经说道:“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该言论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当时仍受英国控制 B宪法制订面

6、临重重矛盾C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松散 D人民主权原则得到落实13、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A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 B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C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 D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14、右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7、是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1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蓠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对外软弱妥协16、历史学者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东南互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

8、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C晚清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1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猪尾巴”,视为封建余孽。这说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18、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A胡适反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C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

9、迹19、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20、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推翻沙皇政权 B发表四月提纲C推翻临时政府 D通过和平法令21、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

10、小平那里。这说明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22、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D促成形成中、美、苏三角格局23、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

11、,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24、二战后,美国政府认为,“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供应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将来给予任何援助应该是根治疾病的药品,而不应该是暂时止痛的镇痛剂。”基于上述认识,美国A成立了国家复兴开发银行 B组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倡议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25、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

12、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 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

13、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三 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三个材料中有关“民主”含义的本质区别。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10分)(2)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这个观点?(6分)(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4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