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399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罗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C.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宗法观念 C.贵族世袭D.等级秩序3.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

2、“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 ( ) A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B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4.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 ) 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D.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5.“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

3、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材料意在强调 ( )A设置宰相的重要作用 B废除宰相的必要性 C君主专制的局限性 D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6.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 ) A.宰相权力的扩大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7.唐高宗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 A

4、对官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 B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非常多 C科举考试已取得实质性进步 D进士及第是极难企及的目标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9.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反映出谭嗣同 ( )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5、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A BCD10.宋代是我国婚姻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不仅改变了从前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以财论婚的独特现象。该现象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世卿世禄制度的崩溃1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需要政府合理作为12.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6、。而到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战国长期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战国各国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D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1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D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1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7、,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 ) A希望人们放弃名声与利禄 B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C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15.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 A、土地兼并严重 B、精耕细作 C、个体经营 D、男耕女织 16.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行省制容

8、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17.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 ) A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B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C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D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18.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 ( ) A南北政治局面

9、的不同 B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D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19.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2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 政府管理失控 C.坊市制度崩溃 D.土地政策调整21.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

10、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农本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A.B.C.D.2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2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 A.“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B.“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C.“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24.下列现象都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有( ) 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 唐朝时,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 清代在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