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398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2017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试题(含解析)专题16 苏联建设经验教训【2017年高考命题预测】纵观近3年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这一专题,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2016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该注重“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作用、赫勃戈三人改革的递进关系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具体预测如下: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

2、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2.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应该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应该抓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3.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也曾对官僚主义进行批判,对官僚主义犯罪进行制裁,但这些都是依靠个人权力进行的。他的改革没有给人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

3、,也没有给人民带来政治上的权力。可以说赫鲁晓夫改革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重大,再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着重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同时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突出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抓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

4、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改革的局限性;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因果联系。【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俄武装干涉(2)国内:列宁开始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

5、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评价(1)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2)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3)消极方

6、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1)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2)经济: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3)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试题演练】1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强调实行战

7、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可以看出列宁认为解决饥饿十分必要,结合所学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在“批评”,与材料意思相反;B项材料中没体现;D项没体现材料的中心意思。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名师点睛】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涉及领域集中体现影响经济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

8、划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稳定思想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理论单调,学术及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试题演练】1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A.导致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 B.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答案】B【解

9、析】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考点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名师点睛】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领域措施影响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方面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不久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1)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10、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影响(1)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2)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3)“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4)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11、。【试题演练】11973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这项规定A使苏联部分工业实现了市场化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D提高了苏联工业企业的公有化程度【答案】B【解析】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勃涅日列夫改革【三年高考】 14、15、16高考试题及其解析2016年高考试题及解析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

12、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

13、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即可。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点关注外,一定要培养考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14、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名师点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会考查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0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

15、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名师点睛】社会主义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确立之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015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