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377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分第卷、第卷和答题卡,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第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计60分)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

2、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 B注重精耕细作C生产日趋专业化 D减少犁耕依赖2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普遍态度3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是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

3、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5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6晋商中的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这反映出A儒家义利观制约晋商发展 B商品经济催生出新的义利观C淡泊名利成就了晋商事业 D儒家思想

4、影响晋商经营理念7.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8下表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 倍左右)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万金镑) 512 1013 2071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A经济指导

5、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9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6年,支持国会通过赫本法案,授权州际贸易委员会设置铁路运费上限,推动国会通过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对养畜和肉类加工进行稽查和实施强制卫生标准。这反映当时美国A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B放弃自由经济政策C市场经济功能失效 D探索出经济发展新模式10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出现垄断现象 D推行福利政策11“16世纪以前

6、,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 D科技革命12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 D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1

7、3民国河北元氏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A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不受外国经济的冲击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村经济结构没有出现变动14银两是明清以来我国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改归中央;随后,又于1935年实行了“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这在当时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C有利于

8、稳定金融体系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15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上述变化A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C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方式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17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

9、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18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图8),导致其中城市化率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农村大发展 B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C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D“左”倾错误导致工

10、业生产缩减19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提出“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来做出决策。”这与同时期的思想家孙治方观点一致,但学术界对此反应不一。该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A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B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探索C左倾错误弥漫使双百方针开始遭到破坏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201953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实行A推动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21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

11、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22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3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

12、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24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25.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26欧洲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六国把管理煤钢生产、贸易的主权让渡给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从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到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使用,无不是主权的让渡。这反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A超国家机构权力大 B各国主权不断丧失C各国被迫主权让渡 D各国对主权的分享27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